去年初起,旅遊業界發起「不合作運動」,至今,東網記者在多個內地旅行團上落客熱點視察,發現約60%負責接待的導遊及旅遊巴依舊「不合作」,既不佩戴導遊證,旅遊巴亦無標示旅行社名稱及團號等。事實上,旅發局預計今年訪港內地旅客人次會較去年銳減30%多,惟旅議會接獲的投訴個案卻有上升趨勢。有立法會議員直斥,旅遊業監管局要稍後才成立,政府應主動與旅議會商討解決方法,以免有人利用灰色地帶,違規帶團,若旅客遇上不滿,較難追究。 旅議會自去年1月1日起,收緊登記店舖的購物指引,此舉惹來部分業界不滿,並發起「不合作運動」,即導遊不掛證,旅遊巴不張貼車頭標記紙,並無顯示旅行社名稱及團號,甚至團隊可能會被帶往未有登記的店舖購物,旅客若遇上不滿或貨不對辦時,恐難以投訴。 旅發局預測,今年整體訪港旅客為5,000多萬人次,較去年少約2%,其中內地客較去年銳減3.7%。惟投訴個案卻有上升趨勢,旅議會資料顯示,去年1至2月,旅客的投訴個案共21宗,惟今年同期上升至38宗,當中主要涉及內地旅客。 「不合作運動」持續至今,東網記者近日在旅客出沒熱點視察,如在尖東海旁停車處,每5輛旅遊巴,便有3輛沒有貼上車頭標記紙,亦未有顯示旅行社名稱及團號,部分隻標示導遊名字。來自河南的旅客張小姐坦言,對香港的導遊名字及旅行社一概不知。 北角碼頭方麵,每3輛旅遊巴中,便有兩輛沒有貼上車頭標記紙。此外,在灣仔金紫荊廣場及九龍城碼頭,同樣有類似情況。 香港旅遊業議會主席黃進達指,業界發起「不合作運動」已持續一段時間,令旅議會追查有關導遊及旅行社資料時,遇到一定困難,尤其旅客投訴時,更要花很多時間去查證,損害旅遊業利益及香港形象。 旅遊業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批評,「不合作運動」是與旅議會抗爭,卻令內地旅客對香港反感。他估計,旅遊業監管局最快在兩年後才能成立,擔心有業界會利用這段真空期間,違規帶團。因此,他認為當局應該作帶頭角色,主動與旅議會商討相關對策,堵塞漏洞。 ------------------------------ 原文地址: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70407/bkn-20170407050047521-0407_00822_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