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大哥哥本來就很暴力!」基於過去印象,阿亮很快就下了論斷,然後帶動起盲目的群眾,同聲譴責大哥哥的暴力行徑通渠。「喔!這是阿亮個人的推論,因為阿亮認識的這個大哥哥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是不是?」阿亮露出「被讀懂」的得意神情。「不過,『現在』,老師要大家回到這個衝突事件,猜猜看,『今天』那個大哥哥是為了什麼原因要打阿哲?」我特別加重「現在」「今天」的語氣,希望孩子丟開過去對這個大哥哥的既定概念,並引導孩子回到「當下」,也就是「此時此刻」,來思考事情的前因後果。因為從過去對孫老大的幾次「衝動輔導」經驗, 我知道孫老大「其實」不是會「無端」動手的孩子。「我們在打球,大哥哥說要玩,我們不想跟他玩,他就來打阿哲去暗瘡印。」我並不認為事情這麼單純。所以我請和這件事有關的人再回想一下,是不是漏了哪一段?阿憲說:「那個大哥哥拍阿哲手上的球,阿哲就罵他『你拍什麼拍呀?』所以,大哥哥就打阿哲了。」我心裡明白,激怒孫老大動手的導火線,「應該」不會「只是」那麼一句「你拍什麼拍呀?」而已。我轉而問阿哲,「你以前就知道這個大哥哥的暴力衝動嗎眼袋槍?」阿哲篤定的點點頭。我借用去年「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對話提問,和孩子聊「對一個有暴力衝動的人,比較恰當的回應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