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回味一下人生六十多年的經歷,我深深體會到在百姓生活中,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情和理。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物質生活所需,而情和理則是精神生活所需。 通達人情,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情商;明曉事理,則反映了一個人的智商。北大老校長蔡元培曾經提出大學教育的宗旨是,研究高深之學問,養成健全之人格。一個人智商再高,如果缺乏對基本人倫道德的認識和遵守,每每違背人情,不懂真情,那就無法與人相處,更難以融入社會。同樣,一個人若不明事理,不講原則,沒有才智,沒有底線,也無法在社會立足。 情與理一直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為人處事的兩大方面。“以情動人,以理服人”“通情達理”“合情合理”“入情入理”,這都是“情理兼修”的表現。 人與人的相處首先需要付出感情,若板著面孔,總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他人;出言不遜,常以立志高遠,腳踏實地;刻苦鑽研,勤學苦思;穩定心態,不餒不棄!教訓人的口氣和別人說話;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勾心鬥角,爭名奪利,等等,那都是一種無情的表現。 情有多種,各有尺度,有情而不可濫情,這是人人心知肚明的。 人與人的交往必須要講道理,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範圍內進行交往,不做任何沒有道理的事情,這樣才會不走彎路,少犯錯誤。 人們常常以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道理只有一個,只是所占的立場不同,角度不同而已,通過辨析可以認清道理。 勤奮好學,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情理兼修的根本途徑。在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的同時,更要重視提高精神生活的品質,這樣才會有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