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散布在憂鬱的光譜上,從偶爾心情差、經常心情差,到連續兩週情緒低落、符合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標準的憂鬱症。根據臨床研究,青少年時期若已出現情緒困擾而沒有及時評估和治療,也有可能自己會好,但長大後面對挫折、壓力,就容易誘發各種更嚴重的憂鬱症、焦慮症或強迫症。「憂鬱症就像感冒一樣,需要一段歷程,需要耐性,9成會好,必須先從生活上排除壓力事件,但也容易復發,」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陳怡樺表示桂芳街8號。要幫助憂鬱和心理生病的孩子走出黑洞,需要家庭和學校合作,織成一張防護網來接住孩子。教育部2010年頒布「學生輔導法」,確認輔導三級制。各校有認輔老師(接受心理諮商輔導技巧訓練的各科老師),直接在教室裡幫助可能需要特別關心的學生。超過55班的學校,國中每15班、高中每12班必須配置一位專任輔導老師,接受導師轉介來的學生個案。各縣市教育局下再設「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有專任心理諮商師、社工師,以駐點責任區的概念,負責學區內10-12所國中小及高中更複雜困難的個案,視需要轉診醫療院所MYOB。「高中職憂鬱、自傷的學生普遍增加,而且年齡層往下降,」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主任楊雅婷表示,學校希望及早辨識出需要協助的孩子,給予最恰當的專業協助。但最大的挑戰在「必須跟家庭合作」。孩子身體不健康,家長很容易看出來,但心理生病了,卻經常被忽略。輔導老師、諮商師和兒少精神科醫師都發現,有些家長仍將精神疾病看成是一種標籤,而抗拒接受「我的孩子生病了」,孩子就很辛苦無針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