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到開平,玩了兩天,順道拍攝晉身世界文化遺產的碉樓。雖然不是大山大水,農村恬淡休閒,也教城市人溫存。 開平碉樓位于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于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根據現存實証,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這一類建築群規模宏大、品類繁多,造型別致,分布在開平市的鄉村。 自明朝以來,開平因位于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當地民眾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美國、加拿大等國實施排華政策,在海外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開平華僑只能將傳宗接代的願望寄托在家鄉。他們把建房、買田、娶親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標,不斷將自己積蓄的血汗錢寄回開平,從而為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建設提供了充實的經濟基礎。 新會小鳥天堂 赤坎古城 馬降龍古鎮 自14世紀以來,有不少人士移居國外,使開平成為中國主要的僑鄉。由於華僑散居各國,碉樓的建築形式也受到不同國家的建築風格所影響(如古希臘、羅馬、哥德、伊斯蘭、巴洛克和洛可可等的建築要素),同時配合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和生活方式,使建築融匯中西,形成各不相同的建築特色。這些不同風格和流派的建築元素和諧共處,是開平碉樓所特有的藝術魅力。 開平的碉樓建築,始建於清初(1644-1912),大量興建在20世紀20—30年代,由開平旅居歐美等地回國的華僑所興建。在全盛時期,開平有3000多座碉樓,目前尚存1800餘座。由於其獨特的建築特色,被列為受保護的文化遺產。 碉樓外形似堡壘,當地人稱其為炮樓,是以居住和防禦土匪入侵的需要而設計。碉樓建築就地取材,以磚石為主要材料,牆体異常堅固高大,外觀雄偉,有觀察孔和射擊孔,主要用於自衛,此外還有抵禦洪水的功能。開平碉樓按其功能可分為三種類型:更樓、眾樓、居樓。更樓的作用如瞭望台,用於打更放哨和觀察村外的動向,並作為抵禦土匪入侵的堡壘;眾樓是村民共同集資興建的居停,也是村民的避難所;居樓是村民獨資所興建用於家族居住的住所,內有糧倉和舒適的生活空間。 自14世紀以來,有不少人士移居國外,使開平成為中國主要的僑鄉。由於華僑散居各國,碉樓的建築形式也受到不同國家的建築風格所影響(如古希臘、羅馬、哥德、伊斯蘭、巴洛克和洛可可等的建築要素),同時配合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和生活方式,使建築融匯中西,形成各不相同的建築特色。這些不同風格和流派的建築元素和諧共處,是開平碉樓所特有的藝術魅力。 天真瀾漫的一瞬 攝影分享:今次發現NIKON D90 的 Kit Lens 18-105mm(1:3.5-5.6)很合用, 短途旅行, 一鏡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