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聽到所羅門的名字,除了令人聯想起財富,更象徵著智慧。聖經記載到,有兩位母親帶著一名男嬰求見當時的王,所羅門。兩位母親都堅持男嬰為自己所出。所羅門便說,把男嬰劈開兩半,兩位母親各得到一半,便能解決紛爭。其中一位母親大驚,說把男嬰給另一位母親吧,絕不能殺。另一方說,這孩子不歸我,也不歸你,把他劈了吧。此語一出,相信不是所羅門,也清楚知道哪位才是真正的母親吧。這場審判深刻顯露著所羅門的智慧。 日本推理文學界的女王,宫部美幸,巧妙地運用了所羅門的背景及名字,推出了長篇推理巨著,《所羅門的偽證》。 在一個聖誕的清晨,一位初中生被發現倒在校園的雪地上,死了。他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學生,死前一個月開始拒絕上學,同班同學對他的印象亦十分模糊,依稀記得他不久前曾跟學校裡的惡霸三人組發生過衝突。家人,校方,以至警方,都認為他是自殺的。 然而,一個月後,一封匿名信寄到三個人手上,告發事件並不是自殺,是他殺,兇手正是曾跟去世學生起衝突的惡霸三人組。警方認為匿名信可信性甚低,校方亦不想事情搞大影響學生及校譽,雙方協議暗地查明匿名信的出處。可惜事與願違,其中一封信因一段小插曲落到傳媒手中,最後事件被大肆報導,校方跟警方的處理手法遭質疑,而不良少年亦被各方評擊,蒙上殺人的嫌疑。流言,惡意,懷疑滿天飛,當中亦不乏謊言,整個學校像是中了過世學生的咀咒一樣。 在自己學校發生的事件,被大人壓下來。雖然是同班同事,對他卻一無所知。想要擺出事不關己的態度,但日常生活已被打亂。甚至往後還發生另一場死亡,另一場傷害。漸漸一股學生勢力崛起,我們要釐清事件,自己學校發生的要自己弄清楚,不能再讓事件的傷害漫延,我們要自己作出審判!校內法庭應運而生。只有本校學生能參與,能判斷,能裁決。究竟誰是所羅門?做了什麼偽證?學生一步步探索分釋,連他們自己也未曾想過,他們距離真相已經不遠了。 看似簡單的自殺事件,因為一封匿名信,一個謊言,引發了一連串不可收拾的傷害。事件本身是簡單,但引發事件的背後卻有著千絲萬鏤的因由。這校園本身就是社會的縮影,讓我們不禁聯想到社會充斥著隔膜,不關心,謊言,孤獨及滅亡。每人各懷鬼胎,為了滿足自我、自保、從中穫利、發洩不滿,真正追求真相的又有幾個? 此書分為三部,《事件》、《決心》、和《法庭》,一環緊扣一環。你以為已經了解真相,但又是否了解真相背後的含意?雖然黑暗好似籠罩著整個校園(或社會),作者沒有令讀者絕望,在黑暗之中帶來一點光,主角們開初對事件看似漠不關心,後來才慢慢發現內心的介懷,勇敢站出來,努力追尋真相,盡管真相是殘酷、無奈、自私,也決不退縮,大人也要比下去。「結果我們大人裡面,沒有一個能打動...同學的心。可是法庭打動了她。」由此看出作者想要籍此鼓勵讀者,不要對社會、對身邊的人、對自己輕言放棄,黑夜過後總有黎明。 「這場審判,沒有任何人能贏。每個人都在泥濘中打滾,遍體鱗傷,占不到任何便宜。可是即使如此還是不能放手不管,放手不管是錯的,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因為大家想要做對的事情。」 小說於去年拍成電影,分開《開庭》和《終審》兩部,於270分鐘裡把書的內容活生生重現觀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