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左個幾星期,大家懷念以前的日子可能已經過去,但大家有冇冷靜諗吓呢個決定系咪正確?在呢個大家都冇得飛的日子,航空公司想盡辦法去節省開支,希望保住自已同之後可以繼續生存。在行政管理上一定要做手腳先可以達到呢個目的,如果唔系可能下次不再是一間航空公司的問題 好多人在過去呢個星期成日都話點解最後選擇左佢而不是佢其他的公司,更有人話點解要選擇放棄佢?但作為一個飛行常客的人,你可以從呢間航空公司的改變去睇到點解會選擇左佢,對於我個人感覺來講呢個選擇亦都合理。先唔講我自己個人感覺先,用D客觀的事實同我地普通飛行常客或旅客會見到的改變去描述下在大概06年時,港龍正式被國泰合併,對於旅客來講佢比到大家一個更多connection 的選擇,但站於航班服務,公司的文化都可以睇到系兩間完全不同的公司 航班服務所指由訂票,機場服務,機上服務到後勤服務。我以前好記得你要買港龍機票同買國泰機票要打不同電話。就算同一個目的地,兩間公司都有不同的定價。呢個正正系因為兩間公司行緊一個不同的定位過多幾年,我自己都開始留意佢地機場服務同空中服務分別,就更加發現兩間公司系好唔同。唔知大家記唔記得以前兩間航空公司佔左機埸過關位一頭一尾的最佳位置。以前坐的士,一知道坐港龍就會同司機講停到最後,坐國泰就停在前面就可以 不論地勤人員到空中服務員,佢地的制服都唔同,連空中服務都大不同。我用北京航線做例子,以前兩間航空公司都有飛呢條線,但服務水平就差好遠。我地唔計班次同密度,單單以服務比較下港龍以前比我地成日飛的人來講餐飲系好唔同,佢平日都會有不斷轉換的餐,就算你日日飛都保證你唔會食重覆餐。在特別季節,佢地更加會有驚喜,例如蟹粉系列,夏天冬瓜盅同冬天的煲仔飯。我見過有個客因為冇煲仔飯食而要投訴空姐反枱爆鬧! 相反,國泰同樣有呢條航線,佢就會提供最"標準"的服務。佢可以完美表達岀”標準”的定義,餐牌不變,食物不變,餐飲不變。沒有失望,沒有驚喜。呢個亦系點解當時我們會特登選港龍去坐,因為兩間的服務好有分別! 但在2016,突然間港龍要改名為國泰港龍,當佢加左國泰呢兩個字時已經知道一定不會只系改名禁簡單。由最初的電話客戶服務熱線合併,網頁合併至機場櫃檯合併,呢D都已經將本身港龍的特色慢慢消失。特別是以前港龍有一個自己的G18 Lounge,岀名的叉燒飯同炸雲吞,呢D都變成左玲瓏堂的擔擔麵同雲吞麵。國泰的品牌概念就慢慢應用到港龍身上,港龍從此不再有佢自己的特色。 講到旅客服務層面,改名後再沒有H 行的港龍櫃檯,而移到國泰一齊Check in。員工都變成左國泰地勤,服務當然會變得一樣同標準。講到機上服務,特色的餐饍減少,國泰的服務標準套用在港龍身上,由餐具到派餐次序都變得一樣。當你近期坐國泰港龍機的時候,你會發現連廣播都套用同一套,你就會即刻覺得兩間公司只是名字不一樣我作為一個飛行常客,不再為了港龍特色而特別選擇坐港龍班機,因為你由機場到落機你都會覺得自己坐緊的航班同國泰一樣。在我近期坐港龍去吉隆坡的時候,見到空中服務員為左追趕國泰航空的標準下好辛苦完成每個程序。本來以前簡單直接的港龍式服務變成複雜高水平的國泰服務,空中服務員的表現已經反映岀佢地的感覺。其實固有港龍服務系特別因應住港龍短途航班的特色而定立,在大概2-3個小時的航程中不需要好複雜的機上服務,簡單的餐飲服務已經足夠。相反,當套用左國泰中長途為主的機上服務在港龍航班,空中服務員就會變得好忙 站於每個人心中都會記掛住以前的港龍航空,但當佢被溶化後,港龍呢個名的意義就再沒有意思。在我地飛行常客來講,近年的國泰港龍都還是一個同國泰一樣的航空公司。 在我個人來講,一間航空公司停運當然可惜亦對佢地員工表示支持,但回想一下,已被溶化的國泰港龍是否應該保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