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雙腿能走多遠?」 為了解答這條問題,我們設立了IG專頁Hikipedia,記錄我倆遊歷群山的點滴。成立Hikipedia以前,我們跟大多的OL一樣,整天坐在冷氣房,週末逛街食TEA,一周的運動量近乎零。後來因失戀而一起去行山散心,便愛上了這個活動。三年間,我們報讀了山藝三級課程、參加了50公里的山賽、完成傳說中的四大考牌路線,到海外攀登東南亞第一高峰神山、位於印尼的活火山林賈尼火山。在登山的旅程中,我們走過高山低谷,在山上笑過哭過,經歷過傷患康復……兩個一剛一柔的九十後女生,繼續挑戰我們的山野bucket list,希望感染身邊的人,突破生活種種的不可能﹗ Avis(右)和Kylie(左)最初設立行山專頁Hikipedia,純粹是打打卡,記錄一下兩個女生的友誼。 青山(海拔583米)- 香港三尖中最高,跟我們有說不盡的緣分。無論是挑戰傳說中的四大考牌路線,還是進行中的香港山峰50系列,青山都是我們的第一座登上的山。 蚺蛇尖(海拔468米)- 不少山友視「蚺蛇尖」為征服目標。我們第一次登上蚺蛇尖後也覺得完成了一大里程碑。後來才發現山外有山,更陡峭險要的大有山在。 孖崗山(海拔386米)- 由最初要從紫蘿蘭山(海拔436米)中途撤退,到後來可以1.5小時內完成紫蘿蘭山加孖崗山,都是我們輕鬆上山之餘不忘鍛練的勳力。 由打卡呃like到參加50公里山賽大帽山(海拔957米),是我倆第一次結伴登山的地方。兩個幾乎山系絕緣的女生,登上香港之巔,好像忽然「升Lv」,與山頂的「波波球」合照再上載到社交平台自然是指定動作。登上全港最高山峰,感覺是一件很難的事,事實上,那次我們乘搭巴士到大帽山郊野公園入口,再步行到大帽山觀景台,全程幾乎都是石屎路,來回2小時便完成,輕鬆不已。 大帽山(海拔957米)- 與山頂的「波波球」合照。 自此以後,我們登山的次數愈來愈多,漸漸發覺雖然郊遊mode行山是賞心樂事,但也想挑戰一下自己。初生之犢不畏虎,當年亦對山賽沒有太多概念,心目中就是馬拉松的「跑山版本」吧。失戀的我們在情人節好在有好閨蜜,便膽粗粗組成二人隊參加12公里的情人節山賽(Valentine’s Day Race)。由大嶼山南山出發,途徑老人山,需登上兩座山峰,老人山雖然只高海拔303米,不過沿途均是樓梯,絕對是新手止步。完賽時Kylie更大喊中伏:「我以後都唔行山了﹗」。 那次經歷,令我們發現體能鍛練的重要。不經不覺,我倆在3年間已完成了長長短短10多場山賽,計及跑步比賽也有30多場。由當初的12公里山賽,到後來完成42公里的苗圃行動挑戰十二小時慈善越野馬拉松,以及挑戰50公里的Green Race Hard as Nayls山賽,每一次都行到懷疑人生,但跨過妙終點線的一刻,都有大大的滿足感。跟大部分山友一樣,我們在2021的目標便是完成100公里的毅行者﹗ 逆之女 - 一場女生專屬的山賽。 The Green Race - MSIG Ultra @ Tai Po - 我們最喜歡的山賽籌辦機構,每場賽事從路線設計、沿途補給,到完賽奬品都盡善盡美。 The Green Race - Hard as Nayls - 我們目前為止參加過最長的山賽(50公里),由天光走到天黑。 由快閃郊遊到挑戰海外火山高峰山野無涯,是一個令人學懂謙卑的地方。記得第一次出國行山是2018年6月,目的地是印尼的林賈尼活火山(海拔3,726米)。那時覺得香港最高的三座山:大帽山、鳳凰山和大東山也征服過了,是時候衝出香港挑戰外國高峰。一時的「膽生毛」,也不知是哪來的自信,便決定徒步登上活火山。登山的第一天,已經要越過8座山丘,登上海拔2,600米的露營地點(將近是大帽山高度的3倍!),第二天更要凌晨3點摸黑出發攻頂。那海拔1千米的攀登,比前面2千米更加辛苦,因為陡峭筆直的路段盡被火山灰覆蓋,我倆幾乎只能「走一步,退兩步」。登林賈尼火山的辛酸,在成功攻頂的一刻一掃而空,望着金光閃閃的晨光照耀火山湖,那時絕對是百般滋味在心頭,我倆更相約以後每年都要出國行一次山! 旅行會上癮,出國行山如是。去年,我們再出發去馬來西亞登上神山(海拔4,095米),是東南亞第一高峰。有了登林賈尼火山的經驗,登神山好像變得更加「容易」了。不過那次登山,攻頂只是第一步,挑戰是世界上最高的索道(Via Ferrata)Low’s Peak Circuit Route才是戲肉﹗要在幾近垂直的懸崖峭壁下降700米,再橫越吊橋和爆林,Kylie形容是軍訓式的經歷。不過完成後可得到《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證書一張! 兩次的出國登山之旅都只能以「辛苦」來形容。登山途中,放棄的原因有千百個,堅持下去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一睹山頂上的精彩美景,感受翱翔在高海拔的世界。山野教懂我們的,是踏出第一步的勇氣,以及堅持下去完成目標的決心。今年本來已籌備好在秋天徒步登珠峰大本營(海拔5,364米),可惜因肺炎疫情而出發無期,希望在2021年能夠完成這個目標吧﹗ 由無煙不炊到Full gear登山露營登山令我倆成長了不少,亦更懂得照顧自己。行山已有一段時間,那時還常常在用Google Map,基本的山藝知識及技術都一竅不通。那時覺得我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行山經歷,雖然未至於有知識上的交流,但若連圖針、登山安全、行程策劃等都不懂的話也太說不過去。那時我們便興致勃勃地報讀了一級、二級山藝訓練證書課程,一級課程除了理論課,還有4次行山;而二級課程則有2次行山和2次露營。那是我們人生第二次露營(第一次是在塔門露營的一個慘痛經歷),亦是第一次要自攜所有露營裝備上山。那時二人一組,我們什麼露營用品也沒有,Avis的露營背囊是在上課前一天才買的,幸得Kylie哥借來了一整套露營裝備才能完成。那時覺得露營簡直是一個磨練,有舒服的大床不睡,偏要在冷硬的草地上睡覺。Avis那時斷然說:「無論如何也不上三級山藝班﹗」。 Never say never,去年在Kylie的多番遊說後,我倆還是報讀了三級班。迎接我們的是4次野外露營課,而且要自己揹所有露營用品登山,也包括晚餐和早餐的食材和食水,背囊執來執去最後都還重12公斤,背起來高過自己的頭頂。三級班的辛苦程度是一級和二級班都不能媲美的,不過完成4次露營課後,我們對登山、露營和基本繩索運用及防護技巧有更深入的認識,而且也可煮到兩餸一飯的晚餐呢,對Avis這個不入廚房的港女可說是一個創舉。 與香港山藝協會教練的合照,我們兩個都累到快要笑不出來了。 露營背囊重得不行了。 山藝課程完結了,但是開啟了我倆對露營的興趣。我們一年也會露營3至4次,由當初的「苦練」,到現在會帶酒、Card Game去玩,露營也是一種另類的體驗。去年冬天,Avis更帶了Full gear去美國的優勝美地(Yosemite Valley)露營,我們下一個目的地或許會是美國黃石國家公園(Yellow Stone)吧﹗ 露營不外乎吃吃吃。 在美國加州優勝美地露營,是一次十分難忘的經歷。 到底兩雙腿能走多遠?我們正在計劃於明年農曆新年前完成四大考牌路線,明年年底內完成台灣的玉山和徒步登上珠峰大本營的目標,並能夠真正成為毅行者! 就讓我們的旅程繼續,由時間來證明,到底兩雙腿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