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個想寫點有關啤酒二三事的人總免不了一談Ale跟Lager之別,算是溫故知新吧) (圖片攝於Young Master Ales Brewery少爺麥啤) 便利店的冷藏櫃裡總存有十種八種啤酒,風味各異,然而卻多殊途同歸。上文提到香港人對啤酒有若干刻板印象:金黃色清澈液體,味苦澀,冷飲為佳。都因選擇太少──你知道你所認知的「啤酒」都只屬窖藏啤酒(Lager,又稱拉格啤酒)嗎? 基本常識001──啤酒成份為大麥麥芽(或加入其他澱粉類以調整風味)、水、啤酒花及酵母菌,主要分為兩大類,以其使用的酵母之習性分為上層發酵啤酒(Ale)及下層發酵啤酒(Lager)。以市面上之流量計,現今的啤酒大多數為Lager,因其低溫發酵及熟成的特性賦予它們質量的穩定性、較低的製作成本和較Ale長好幾倍的保質期。 到便利店隨手拾起一罐啤酒端詳一下吧,招紙上會告訴你它屬於甚麼風格(Style)的啤酒。在香港最常見的包括Pale Lager、Pilsner、Witbier等,上述三種卻只有Witbier屬於Ale,而且在便利店有在賣的好像只有Hoegaarden跟Kronenbourg 1664 Blanc吧(假如你甚至沒見過這兩個品牌,Well... nevermind)。可是在1840年代以前,啤酒界卻是Ale的天下。從Pale Ale到Stout(也就是其中一種人們常說的黑啤),Ale以不同的麥芽、啤酒花和水釀造出千變萬化的口味。然而採取較高發酵溫度(一般約20 - 25℃)及發酵時間較短的上層發酵酵母,給予這種啤酒不容易保存,質量不容易控制、生產成本高等問題,所以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第一桶以下層發酵法及淺色麥芽釀造的啤酒於比利時Plzeň地方(德文為Pilsner)面世,世界便變了樣! 簡單來說,Lager是怕熱的啤酒,使用較低的發酵溫度,而且大部分的Lager均需經冷藏才能發揮出其最佳風味,這也是「啤酒一定要夠凍先好飲」此一迷思之來源。曾有一啤酒廣告以「最佳溫度」為口號,其實不過因該品牌主要出產Pilsner啤酒,其採用苦味較重的啤酒花以於低溫飲用時給人清爽的感覺,苦味亦因其低溫而不明顯。卻由於此廣告面世,加深了香港人對啤酒只適宜冷藏飲用的印象。 本篇並非而推崇Ale或Lager而踩低另一風格,只想帶出「啤酒唔係咁簡單」。鹹魚青菜各有所好,愛酒之人(貓)只會慨嘆旁人對啤酒的內涵少有涉獵,卻不會以過路的大叔喝著隨處可買的冰凍啤酒消暑而對其品味指手劃腳。事實上,好些酒友極為推崇的超濃厚木桶熟成Imperial Stout,筆者飲一啖就飽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