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http://talkupday.com/yahoo-雅虎王朝沒落的啟示/ 原文作者: I.T.人 Facebook 專頁: Talkupday 圍講噏Day 美國時間星期一 (Jul 15, 2016) 早上, 雅虎 (Yahoo) 宣佈將會結束獨立營運, 以 48.3 億美元把其核心業務及資產售予美國通訊公司 Verizon, 僅保留對阿里巴巴的持股、Yahoo Japan 的資產及一些專利權。Verizon 於去年收購了曾是美國最大網絡供應商 American Online (AOL), 得到了 AOL 的廣告平台, 加上收購了 Yahoo 平台的內容及十億用戶群, Verizon 高層表示將會極力發展電話資訊內容及廣告技術 (mobile content and advertising technology), 希望實現 2020 年前全球用戶增至 20 億及公司收入增至 200 億美元的目標。 Yahoo 由楊致遠(Jerry Yang)及 David Filo 於 1994 年創立, 1996 年在美國上市, 2000 年頂峰時期每股值 $500 美元 (股票分拆後, 相等於約 $125 美元), 2000年初科網泡沫爆破,Yahoo 股價在二十個月內急跌 93%, 而今天 Yahoo 在 NASDAQ 的股價為 $38.66。 Yahoo 曾經是互聯網的龍頭, 市值曾高達 1250 億美元, 影響力可以媲美今天的 Google 及 Facebook。然而, 今天 Google 的市值接近 5000 億美元, Facebook 市值約 3400 億美元, 而 Yahoo 卻只值 320 億美元 (大部份是阿里爸爸股票的價值), 並以僅僅 48.3 億美元把主要業務賣掉。這算是一個唏噓的結局, 究竟 Yahoo 企業的問題出在那裡? Yahoo 是第一代的搜索引擎, 以搜索文章關鍵字出現較多的方法來找尋相關結果, 但是這種方法甚為落後, 很難讓用戶找到最有價值的資料。2001 年, Google 取得網站排名演算(PageRank) 的專利, 此搜索方法不但能找出與關鍵字相關的內容, 更能以文章內容的價值排序結果。Yahoo 搜索器一直沒有重大更新, 而 Google 的搜索引擎卻愈來愈精密, 吸引了 Yahoo 很多的用戶, 結果 Google 徹底打敗了 Yahoo, 根據 2014 年的統計, Google 佔據了近 70% 的市場, 而 Yahoo 僅只剩下 14%, 更被 Microsoft 的新搜索引擎 Bing 以 15% 迎頭趕上。隨著市場佔有率的下降, Yahoo 也失去大部份廣告客戶支持, 收入一落千丈。 2014 年搜索引擎市場分佈圖: Yahoo 的搜索引擎市場雖被 Google 佔據, 但 Yahoo 的電郵服務, 新聞和體育資訊等仍然相當吸引, 加上 Yahoo 也佔據了亞洲幾個重要地方, 如台灣, 香港, 日本的搜索引擎, 所以還是擁有非常可觀的人流及用戶, 其實企業還有機會重整旗鼓的。2002 年, Friendster 引發了第一波的社交媒體熱潮, 可惜 Yahoo 沒有把握機會, 利用已有的客戶群打造一個社交網絡。直至 2005 年 Facebook 崛起, 不但把 Friendster 完全擊潰, 也壟斷了整個社交媒體, 即使 Google 的 Google+ 也沒辦法踏入這個市場, 何況是 Yahoo, 結果 Yahoo 又錯失了另一波的科技熱潮。 以下是 2013 年不同網站以社交媒體登入網站的用戶分佈, 可見 Yahoo 已經無力挽回失勢: 失 去網絡兩大領域的主導權, 其實已經很難扭轉劣勢, 莫論再一次成為網絡龍頭, 但是還是可以靠新科技趨勢來獲利。2005 年, 社交媒體如日中天, 大家每天都會分享相片, 而當時三個年輕人在車房裡開發了一個分享短片的平台 -- Youtube。以 Yahoo 當時唯一的優勢是網上新聞, 體育資訊及財經分析, 假如它們能發展一套有效的短片搜索及分享服務, 或許能殺出一條血路。可惜, Google 在 2006 年 11 月以 16.5 億美元收購了 Youtube, 從此壟斷了網上短片的市場。 除了搜索引擎, 社交媒體及短片分享, 電子商務也是這十五年間的一大熱潮, 而且商機無限。Yahoo 確實有經營 Yahoo 拍賣平台, 在香港或台灣, 當淘寶還未興起之前, Yahoo 拍賣也算風行一時。不過, 電子商務在早期最大的市場還是在美國, 而 Yahoo Bids 在美國簡直不值一提, 完全被 eBay 及 Amazon 擊潰。Yahoo 也沒有像 Google 一樣開發如 Google Merchant (前身 Froogle 或 Google Base) 的商品廣告平台, 只是利用傳統方法, 在搜尋結果較顯眼位置投放廣告。筆者經營電子商務近十年, 在 Yahoo 放廣告只有一個好處, 就是比較便宜, 因為 Yahoo 廣告的回報率 (Conversion Rate) 普遍不高, 大部份人均放棄了這個平台, 所以競投關鍵字的價格較低, 可惜效果往往不如理想。Yahoo 連電子商務這一塊也錯過了, 便註定一步一步邁向衰退。 自 2000 年後, Yahoo 大部份的投資也是失利的, 除了楊致遠在 2005 年投資 10 億美元購入阿里爸爸 40% 股權。Yahoo 多年來有變賣阿里爸爸的股票, 但是時至今日, Yahoo 手持阿里爸爸的股票總值仍高達近 300 億美元, 可說是 Yahoo 多年來續命的靈丹, 也可說是因為這顆阿里爸爸靈丹, 讓 Yahoo 浮浮沉沉多年, 不能投胎轉世。 雖 說 Yahoo 錯過了上述科技熱潮, 但其實它們不是什麼也沒做的。2002 年, 當時 Yahoo CEO Terry Semel 曾嘗試以 30 億美元收購 Google, 被 Google 駁回。2006 年, Yahoo 亦嘗試以 10 億美元收購 Facebook, 也同樣被拒絕。我們先看一下 Yahoo 歷年幾項重大的收購 ( 資料來自 Wikipedia 網站 ): Apr-1999 Broadcast.com Internet radio $57 億美元 May-1999 GeoCities Web hosting service $36 億美元 Jun-2003 Overture Services, Inc.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16 億美元 May-2013 Tumblr Blogging $11 億美元 從 1999 年起, Yahoo 的營運方針搖擺不定, 先巨額收購了 Broadcast.com, 以為它們會專注發展互聯網電台, 但是 Yahoo 從來沒有在互聯網電台有什麼突破。同年, 收購了 GeoCities。 GeoCities 曾經是一個頗大的伺服器公司, 但後來很多的競爭興起, 如 GoDaddy, BlueHost, Hostgator 等, 伺服器行業根本無利可圖; 2003 年, Yahoo 又再嘗試重新投資於搜尋器市場, 以 16 億收購 Overture, 又是無功而還; 到 2013 年, Yahoo 嘗試投資於博客伺服器服務, 可惜今非昔比, 要架設一個網站無論成本, 還是技術門檻都很低, 博客伺服器已經很難賺取可觀廣告收入。 筆 者有一大困惑, 竟然 Yahoo 在 1999 年肯投資近 100 億於互聯網電台及伺服器行業, 為何在 2002 年只嘗試以 30 億收購 Google? 當然, 筆者覺得 Google 是怎麼也不會賣的, 但 30 億也實在是笑話。可是, 低處未算低, 2003 年以 16 億收購 Overture, 2006 卻作價 10 億企圖收購正在崛起的 Facebook, 實在難以置信。 我們再看看 Google (現在改名為 Alphabet) 歷年的重大收購 ( 資料來自 Wikipedia 網站 ): Oct-2006 YouTube Video sharing $16 億美元 發展成今日的 YouTube Apr-2007 DoubleClick Online advertising $31 億美元 發展成今日的 AdSense Aug-2011 Motorola Mobility Mobile device manufacturer $125 億美元 發展 Android, Google TV, Android TV Jun-2013 Waze GPS navigation software $9.6 億美元 發展 Google Maps Google 的方針比 Yahoo 鮮明很多, 目標是拓展搜索引擎的業務, 由文字到短片, 及後嘗試踏入手機市場, 和製作能被廣泛使用的 Google Earth 及 Google Maps 等功能。企業方針十分清晰, 而且每個項目也為日後鋪路, 環環緊扣, 現在每個人日常生活都離不開 Google 的產品。 我們也不妨看一看 Facebook 的重大收購 ( 資料來自 Wikipedia 網站 ): Apr-2012 Instagram Photo sharing $10 億美元 Jun-2012 Face.com Face recognition platform $1 億美元 Feb-2014 WhatsApp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190 億美元 Mar-2014 Oculus VR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20 億美元 Facebook 的企業方向也是十分鮮明。Facebook 是社交媒體龍頭, 收購 Instagram 既可合併一個競爭對手, 亦可把 IG 作為另一個以分享相片為主的社交平台, 並與 Facebook 融合, 實在是明智之舉。2012 年, 以 1 億美元, 增強 Face Tag 的技術, 加強了網頁的功能。2014 年, 以 190 億收購 Whatsapp, 得到龐大的用戶群, 也讓每個人的生活更加離不開 Facebook, 而我相信將會有更多 Facebook 和 Whatsapp 的融合面世。值得一提的是 Facebook 也以 20 億投資在 VR 的市場, 其實它們正在研發一項虛擬實境的項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WACo00wM Yahoo 自 2000 年科網泡沫爆破後一蹶不振,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企業錯過一波又一波的科技熱潮, 而且企業方針搖擺不定, 欠缺清晰的定位, 加上眼高手低, 錯失了收購有潛力公司的機會, 也浪費太多資金收購對企業沒幫助的公司。Yahoo 王朝的殞落給予企業寶貴的啟示。 經營 企業應該像 Google 及 Facebook 般定下清晰的方針, 以合併或收購形式來提高技術, 增加客戶群, 為更遠大的目標鋪路。然而, 遇上不能爭勝的市場, 企業應該以合作的方式來提高自身利益, 譬如 Apple 跟 Google 是手機平台的競爭對手, 但 iPhone 也會裝置 Google Maps, Google Translate, Gmail 等功能, 效果是雙贏的。此外, 遇上失利的市場, 應該臨崖勒馬, 不要再花費更多資金硬併打不贏的仗, 就像 Google Phone 不敵 Apple iPhone, 於是 Google 決定放棄智能手機市場, 只研發智能手機作業平台 Android。企業在錯失一次機會之後, 切忌亂了方寸投資不同項目, 反而應該認清自己的優勢等待機會, 假如遇上了機會, 要不惜一擲千金收購相關技術或合併有潛力的競爭者。即使當了一個領域的龍頭, 也必需不斷創新求變, 不能因循守舊, 固步自封, 否則定必被迎頭趕上。各位創業的年輕人, 這不單是企業的啟示, 也是我們很好的一課, 緊記要為公司及人生設立清晰的目標及不斷創新求變, 認清自己的優勢, 不怕和任何人甚至是跟對手合作, 有耐性靜待時機, 一步一步向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