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http://talkupday.com/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死一個還是死五個/ 原文作者: I.T.人 Facebook 專頁: Talkupday 圍講噏Day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是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 Michael Sandel 的一本哲學著作。Michael Sandel 的政治哲學課程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我希望以 Michael Sandel 的電車問題作引子, 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們判斷公義及道德的思考模式。 哲學常常令人覺得很沉悶乏味, 但是其實哲學可以讓我們思考很多問題。請看一下以下四條有趣的問題, 並想像一下你會如何取捨。 問題一: 假設你在開一台電車, 煞車失靈, 你前面有五個工人在工作, 電車衝向他們將會把他們五個殺死。此時, 你發現另外一條路軌有一個工人在工作, 而你的軚盤運作如常, 你會選擇讓電車向前衝殺掉五個人, 還是你會讓電車改變方向, 殺死單獨工作的工人? 1. 讓電車改變方向, 殺死單獨工作的工人 2. 讓電車向前衝殺掉五個人 問題二: 假設同一個情況, 今次卻只有一條路軌, 五個工人, 而你是站在天橋上的旁觀者, 不是司機。你眼見電車快要衝向五個工人, 而站在你旁邊的是一個大胖子, 假如你推他一把, 他會掉到路軌上, 也會阻擋電車前進, 你會選擇推胖子下去嗎? 1. 不會 2. 會 問題三: 假設你是一個醫生, 當值時候有六個傷者進入急症窒, 五個輕傷, 一個重傷。假如你把時間都去救重傷者, 他會得救, 但另外五位傷者會失救而死; 你也可以選擇救五個輕傷的傷者, 但重傷的傷者會死, 你會選擇救誰? 1. 五個傷者 2. 一個重傷傷者 問題四: 五位病人需要接受不同的器官移值來續命, 假如這個晚上找不到適合的器官, 五個都會死掉。此時, 隔壁有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在做身體檢查, 你可以幫他注入麻醉濟, 然後把他的器官拿來救五個病人, 你會殺一救五嗎? 1. 不會 2. 會 這四條問題, 沒有標準的道德答案。在我們作哲學研究之前, 請不要吝嗇你的意見, 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討論一下。 第一條問題令人周旋於如何減低傷亡與道德上你有沒有權利犠牲別人。沒有那一個選擇是絕對正確的, 不過多數人會選擇減低傷亡。 第二條問題在本質上與第一條問題是一樣的, 但當你要親手推胖子下橋來救五個人, 會無影地加添了道德包袱。大部分人會有所掙扎, 但最終還是選擇不能下手。 第三條問題與之前問題的邏輯一樣, 不過以救人的角度出發, 很多人會少了要殺一個人的掙扎, 而很快作出救五個人的決定。 第四條問題, 原理上和之前的一樣, 但要活生生的把一個人殺掉來救五個人, 很多人會立刻說不, 因為這個道德責任實在太大了。 四條問題的情況其實不分相似, 卻在不同的道德責任下讓我們有不同的反應, 甚至決定。四條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但能夠清楚呈現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第 一條與第三條問題, 很多人會選擇犠牲一個人的性命, 救回五個人, 而這種邏輯我們稱之為「結果論」(Consequentialist)。 「結果論」最有代表性的理論是英國哲學家 Jeremy Bentham 的「功利主義」, 主張以群體或社會的利益最大化作為決策優先。現實上, 很多政策和商業上的決定都牽涉「功利主義」, 而衍生不同程度的不公義。 第二條與第四條問題在本質上也是殺一救五, 但是很多人會否定這個做法, 認為儘管可以救回五條人命, 但殺人在道德上是有問題的。這種邏輯稱之為「絕對道德論」(Categorical)。德國哲學家 Immanuel Kant 是「絕對道德論」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絕對道德論」認為某些責任及天賦權利是凌駕於利益的, 意思是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如生命, 人權, 自由, 倫理等是超越利益, 我們不能只考慮利益而不顧這些道德責任。 當我們判斷一件事或做一個決定的時候, 往往周旋於「結果論」和「絕對論」當中。 視乎不同的情況, 我們會有不同的取捨。 假如你覺得 Michael Sandel 的電車問題是假設性問題, 或「結果論」與「絕對道德論」太虛無縹緲, 我們不妨看看現實的例子: 十九世紀的一個案例, The Queen vs Dudley and Stephens (1884), 一個船長 (Dudley), 兩個船員 (Stephens 和 Brooks)及一個打雜 (Richard Parker)乘坐一艘船出海。 打雜 (Richard Parker) 是一名孤兒, 未婚; 船長及兩個船員已婚或已有家室的。他們的船不幸遇難, 流落救生艇上, 沒有食物, 沒有淡水。在海上漂流十九天後, 最孱弱的 Richard Parker 身體非常虛弱, 船長決定殺死他, 並以他以賴他的血肉維生。結果, 船長及船員獲救。 後來, Brooks 轉為控方証人, 英國法庭正式起訴 Dudley 和 Stephens。 假如你是陪審團, 以你的道德直覺出發, 你會如何裁決呢? Richard Parker是一名無親無故的人, 他的犠牲讓船長及兩名船員活命, 可以說是利益最大化, 但是否合乎道德? 假如不殺死 Richard Parker, 雖然道德上正確, 但可能全部人都會死, 那結果是不是比現在更差? 假如你是船上其中一人, 你會如何作決定? 假如你是 Richard Parker, 你又會有何感覺? 另外一個「結果論」的真實例子: 七十年代, 美國 Ford 車廠生產了一台 Pinto, 是一台小型汽車, 十分受歡迎 。Pinto 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就是它的油箱是在車的後方, 假如受到撞擊, 就會發生爆炸。當時, Pinto 在美國發生了大約 200 宗車禍, 導致不少人喪生或重傷, 結果死者家屬及傷者向 Ford 提出集體訴訟。在庭上, 控方拿出了一份損益分析表 (Cost Benefit Analysis), 証明 Ford 是故意沒有加保護裝置, 因為加保護裝置的成本遠超於賠償金額。結果Ford 被判巨額賠償。 如「結 果論」所主張, 利益最大化是用來判斷道德公義的原則, 那 Ford 做的評估及決定是否正確。不要以為只有 Ford 才做 Cost Benefit Analysis, 其實很多大企業及政府立法都會做 Cost Benefit Analysis, 並利用利益最大化來作決策。假如公司不以利益出發, 有多少公司能在這個資本社會下生存? 人命是否可以以金額代替來計算利益? 以「功利主義」在一個社群裡作決策, 往往會忽略一群少數的利益, 那麼犠牲少數來讓大部分人得益又是否合乎公義?「功利主義」又是否解決社會問題的萬能匙? 哲學其實並不沉悶, 也與我們息息相關,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以上的問題並留言討論。「結果論」與「絕對道德論」這兩種思維, 在不同的環境, 立場, 利益情況低下, 常常左右我們判斷何謂公義, 我們必需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它們的理論, 關係及矛盾, 從而探索「何謂公義」。我們將會在往後的文章更深入討論「結果論」及「絕對道德論」, 一步一步踏進《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如果你也對這課題有興趣, 請關注我們圍講噏Day Facebook 專頁。 大家不妨看看 Michael Sandel 這個 12 分鐘的電車問題濃縮版短片, 看看 Michael Sandel 與哈佛學生的討論: https://youtu.be/Y4HqXP47l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