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http://talkupday.com/正直戀孿/ 原文作者: 咸檸七 Facebook 專頁: Talkupday 圍講噏Day 奧蘭多同志酒吧的槍擊事件,再次掀起了同志平權 (LGBT Equality) 及恐懼同性戀傾向 (homophobia) 的論潮。觀乎奧蘭多事件與不久前就美國不同性別取向人士在使用洗手間的權利的爭議等,感到社會上對不同性別取向人士的認受性以及同志對平權的概念確實值得 認真地討論。雖然感覺上這是一個無論支持或反對都會引來不滿或質疑的話題,但作者認為正因如此,我們才應該將這個話題開放地討論、研究,以尋求一種彼此能 夠接受的思維和運作。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甚麼是 LGBT。在網絡常看到人面上一片彩虹、嘴邊掛著 LGBT,惟他們很多並不知道 LGBT 是甚麼。 LGBT 是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是不同的性取向及自我性別的取向的社群。作者看著現今的氛圍,社會接近不能不喜歡 LGBT;但在實際的環境,人們對 LGBT 的接受程度確實不高,並仍然帶著奇怪的眼光。但無論我們心中有著多少猶豫,在 LGBT Equality 的概念日益澎漲的今天,我們必須了解同志平權的歷史與由來。 衣櫃裡的自我消失 在60年代的北美,同性戀在多個省都是違法 的,基本上承認自己是同志等同於失去工作、失去所有的朋友以及可能被警察帶走。那時的社會根本上只接受社會沒有同性戀。「躲於衣櫃裡」(Hide in Closet)不是歌詞,而是那時同性戀處世的態度;他們需要一個女友去掩飾他們的身份、幫他們買男性模特的雜誌,他們需要捏造一段自己的歷史和喜好,好 讓人們不會發現他們的取向。簡單來說,作為一個人,他們是沒有自我的,不能自由地活出自己。他們和伴侶只可以到公廁、公園的角落、駕車到偏僻的荒野。他們 不能被人發現,否則他們等同於被世界摒棄。 那個時代,同性戀被認為是一種病。父母會將有同性傾向的子女送到醫生手上,社會不斷灌輸同性戀是病的信息,就連同志們也會希望自己一天醒來會重新喜歡上異性。作為病人,同性戀會被安排電療,直至他們「覺得」自己喜歡上異性。 性取向的自我建立 70 年代,社會轉變,人權、自由至上的嬉皮風潮喚醒了同性戀社群的自豪感 (Gay Pride)。在歷史上留名的 Stonewall,是一個社會可以接受的 Gay Pub,同志們可於 Stonewall 裡做回自己,盡情展現自己的取向和自我性別的認同。亦因逐漸的開放,同志的社群開始團結成組織,甚至有同志父母的支援團體。 惟 警察視這個社群為不良份子,是毒品及販賣性的溫床,曾多次大規模的搜捕同志的場所。警察這樣的手法終於在1981年的多倫多引爆第一次的大規模遊行,要求 社會去正視同志作為國民所理應擁有的權利。是次遊行爆發,讓世界看到同性戀的社群其實闊而廣,涉及不同職業、階層,為數亦十分龐大。社會開始注視及了解同 志的社群。 從沉重中找尋作為人的自重 80 年代,對於同志的社群,是沉重的年代。愛滋病於1981年的舊金山奪去41名同性戀者的性命。面對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恐懼與不安充斥了整個社會,同志成 為了代罪的羔羊。所有建立了的信任盡皆崩潰。社會鼓吹著同性戀的性生活是致病原因,同性戀是病的源頭;同志受到襲擊、被唾罵,甚至受到生命的威脅。 在 這種氣氛下,同志的社群聚集起來,從走出自卑的 Gay Pride 演變到同志作為公民應擁有的人權與保障的 Gay Rights,以一個應獲得應有權利的角度,衝擊政治體系。在這個同志權益的運動中,同志社群指罵政府怠慢於醫學研究、找出病源,並不保障作為公民的同 志,任由輿論和媒體抨擊同性戀,插贓假禍同性戀是愛滋病的源頭。整個80年代尾至90年代初,社會受到 Gay Rights 的衝擊,同志社群更深徹了解到社會仍然存在對同性戀的偏見、以及自己於政治上可獲得的權利;亦促成美國政府就愛滋病的研究和病療的龐大資源投放和教育。 人就是人的平權時代 自 始,同志社群以人權及公民的角度看自己在社會該有甚麼的權利。同志平權的運動由此而起。同志看到公民擁有結婚、組織家庭的權利,而婚姻的關係亦涉及稅務的 寬減、財產的擁有承繼權的相應權益,戰線故轉至公民的婚姻權利上。這次的運動是十分成熟的,同志社群將運動定義為 Human Rights Campaign,提出平等對待,亦配合以廣告、市場推廣及公關處理,成功以公民權益的角度游說國民的支持。2003年加拿大成為第一個勝利的戰區,同性 戀婚姻成為合法的行為。但這個首個同性婚姻的婚禮,我們看到林林總總的示威者,有宗教人士、有認為這是毀滅家庭觀念的家長、有認為同性是不自然的人;在祝 福的場合,主人家甚至需要準備有槍擊事件發生的情況。 從爭取到保護意識 經 過這許多許多,我們走到了今天。同志平權的運動,十分「In Your Face」,就像你不想看我就偏要你看。我能夠感覺到很多人不大接受這一種現況。他們討厭同志平權運動的這種行為。作者認為,走過這樣的歷史的同志,是因 為十分珍惜自己能夠坦白承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而變得更直接和進取。他們甚至爭取參軍、加入童軍的機會;但其目的不是他們真的全都希望做童軍、加入軍隊或很 渴望結婚,而是這樣的機會等同於他們得到公民應有的權利,一些他們一直以來都很容易被剝奪的基本權利。 求個方便的退而求其次 但 有關使用洗手間的權利,作者認為現在的想法尚未完善。美國現倡導人應該可以選擇自己感到舒適的洗手間,所以 LGBT 應有選擇自己進入男或女廁的權利;亦有一種不分性別的中性洗手間出現,任何取向和性別的人皆可使用。我不認為這種做法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作者不是認為 「人應可舒適地使用洗手間」的權利可以被剝奪,而是男女洗手間的分類從根本就不能應付這種新的思潮。 男 女洗手間的出現的作用有幾個:解決生理需要,維護個人的私隱,避免公開裸露性器官的不安和讓異性看到裸露身體的尷尬。當然,廁具的設計亦是針對男女性器官 而設計出來的。男廁的尿兜同時是效率的設計,因一個空間內放置尿兜的數量可以比坐廁多。如果我們考慮到以上的設計原則,我們可以總結男女廁的發明是針對生 理上的性器官而發展的。則現今LGBT所倡導的可選擇進入男或女廁,其實是妥協於以性器官將人作分類的次等解決方法。 如社會能夠有一種接納 LGBT的共融意識,則男女廁的設計其實亦見落後。本著私隱、尊重、不用硬區分性別的新準則,我們的洗手間設施應該是一個一個獨立的坐廁間;而不是分成 6、7種男、女、同志男、同志女、變性男、變性女的設施分化分類,也不是所有人都進一個洗手間,彼此忍耐著那尷尬和不安。改變為獨立坐廁間的最壞情況,也 就是世界大同一起排長龍罷了。犧牲一點效率,保有一撮人的尊嚴,減卻較保守的人的疑慮,不是也值得嗎? 舉一反三,同志平權如果將志同道合的 社群分化成為一個過分著重於爭取權益、不考慮作為較保守的思想的顧慮的、不夠包容的社群,我們的社會將會如政治、階級、制度、國藉、膚色的問題一樣被分 化,互相抗爭與廝殺。擁有了過後的過分保護意識,不論是異性取向或同性取向,都應該放手。因為,我們的取向,其實都是愛。讓我們在這個不斷進步和改變的社 會裡互相理解和包容,直的理解孿的在已往這麼多不公平下變成今天的渴望自由,也讓孿的明白直的其實在不斷的打破自己的固有概念;彼此給予一些空間,少些傷 害,不就是那種我們渴求的愛與自由嗎? How We Got Gay - BBC Documentary (45 mins) https://youtu.be/lk7QrbeB2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