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http://talkupday.com/卡拉永遠-ok/ 原文作者: I.T.人 Facebook 專頁: Talkupday 圍講噏Day 一個星期三的晚上, 難得和幾位中學朋友聚餐, 飯後商議到哪裡下場, 大家提議去卡拉OK。回想起中學至大學時代, 晚飯直落卡拉OK差不多是每週指定活動。當年的卡拉OK, 過了十時便很難找到房間, 不過心想現在的卡拉OK應該沒那麼熱鬧了吧, 於是便決定去尖東 CEO。到了 CEO, 只有幾個職員在櫃台, 一個等待的客人也沒有, 我們有點愕然。以前儘管平日人流不多, 也不至於這麼水靜鵝飛。職員帶我們到包箱途中, 經過大概十至二十個房間, 九成是空的, 真真正正的十室九空。進入了包箱後, 房間的冷氣加上四周的淒寂, 真的讓人懷絢昔日歌舞昇平的動人時光。 究竟卡拉OK是不是已經沒落? 根據網上資料顯示, 日本的卡拉OK業也是十分低迷, 日本全國的卡拉OK包箱比起全盛時期少了近三萬間, 消費人數也少了近一千多萬。而接近壟斷香港卡拉OK業的 Neway 也承認卡拉OK業務持續萎縮, 並決定於租約期滿後放棄一半舖位,為集團減少近一百八十萬港元的租金開支。連身為龍頭的 Neway 也要削減開支, 卡拉OK正在沒落似乎是不爭的事實。 年紀小時, 一群小伙子去唱歌, 所有歌曲耳熟能詳, 無論任何歌曲, 拿起米高風隨便可以哼出幾句。到了今天, 我只能呆望著那新歌試唱的頁面, 裡面有些歌的歌名我是懂的, 卻不能哼出旋律; 有些歌曲我完全沒聽過, 歌手的名稱倒是有點印象; 可憐的是, 我竟然不認識新歌頁面裡大部份歌手, 莫論他/她們的作品了。這或許解釋了卡拉OK不景氣的一大原因 -- 唱片業同樣不濟。九十年代, 四大天王﹑Beyond﹑許志安﹑梁漢文﹑鄭秀文﹑李蕙敏﹑王菲﹑陳慧嫻等歌手的作品膾炙人口, 新歌一出, 大家便急不及待要到卡拉OK點唱。其後二千年, 陳奕迅﹑古巨基﹑謝安琪﹑容祖兒﹑何韻詩﹑楊千嬅﹑Twins﹑周杰倫等歌手同樣綻放異彩, 演繹了無數繞梁三日的 K 歌。但到了今天, 歌手出新歌所花的時間較長, 通常一年也未必有一張專輯, 加上能熱播的歌曲寥寥可數, 難怪卡拉OK也開始息微。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 近幾年的確很少踏足卡拉OK場所, 偶然會和太太去 Neway 或和朋友去 CEO。筆者並非音響發燒友, 但基本的音響差別還是聽得出來。CEO 的音響倘算可以接受, 但是大部份 Neway 的音響設備真的不堪入耳。假如是真心喜歡唱 K, 不如在家添置一些電腦設備, 配上耳機, 既不會製造嘈音影響鄰居, 音效也不遜色於 Neway。假如只是想找個地方喝酒, 不如去一些消費更低的清吧; 再者, 很多人寧願去深圳的卡拉OK, 無論是裝修﹑裝備及價格都秒殺 CEO, 喝醉了再深圳留宿一晚也很便宜, 黃崗也是二十四小時通關, 非常方便。Neway 幾近壟斷香港卡拉OK業, 可惜因壟斷而讓集團不思進取, 被很多無形的競爭奪去很多生意。 而筆者覺得卡拉OK息微 的最主要原因是整個社會的文化及科技的改變。在我們中學時代, 互聯網還未流行, 大家偶會在家打電動或看電視, 不過普遍年輕人均趨向出外與朋友活動, 如運動﹑打麻將﹑劈酒或卡拉OK。今非昔比, 科技日飛猛進, 年輕人足不出戶也可以享有很多新奇刺激的娛樂。譬如, 電動遊戲已經發展到極之迫真的畫面, 加上可以連線互動, 實在令很多年輕人沉迷; 此外, 我們以前只會在特定時間收看 TVB 或 ATV 的某些節目, 但今天的網上充斥著最新的韓劇﹑日劇或美劇, 還有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電影, 加上不同球賽的現場直播, 還有 Youtube 上成千上萬的短片, 供人隨時收看, 年輕人的確在螢幕前便可渡過一個週末, 何需找朋友外出, 就算你要找朋友去卡拉OK, 他/她們也未必有空吧。以前, 我們會因為在家沒事做, 於是和朋友去卡拉OK作樂; 今天, 大家在家能得到的娛樂五花百門了, 假如不是誰的生日派對或是公司慶功, 大家也懶得踏足卡拉OK。事實上很多年輕人真的變了「宅男宅女」, 寧願留在家中玩手機也不願外出找朋友。現今社會的「宅」文化興起, 加上互聯網林林總總的娛樂, 或許是卡拉OK沒落最根深柢固的問題所在。 沒 有任何行業可以千秋萬世, 卡拉OK也會有不 OK 的一天。香港唱片業低迷, 欠缺耀眼的新歌手及動聽的熱播歌, 加上卡拉OK行業被壟斷化, 只顧守舊地營運而缺乏革新, 一味靠吃我們這些老本來維持業績, 加上時下年輕人有各式各樣的娛樂放在面前, 相信下一個十年, 卡拉OK或許會被時代巨輪所吞噬, 成為大家的集體回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