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成年男人自古以來都是束發的(這個古指的是周朝以後,從出土V面發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辮發的),束發,不僅是成年的標誌,也是華夏民族文化的象徵。而到了清朝,男人都剃頭留辮,成為一個時代最突出的歷史影像,所以,我們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視劇都稱作“辮子戲”。但是,那些影視劇裏,清朝男人雖然留辮子,但他們留著“陰陽頭”,只剃光了頭上前半部分,在後面才梳成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如同上圖《少年天子》中鄧超那樣。而在港臺一些影視劇裏,甚至頭皮都不剃光,只是梳一根大辮子。好多觀眾看了,說像港臺影視那樣的留法,那些男人都是死罪。但大家不知道,就像《少年天子》那樣留,多數時候其實也活不了。 清朝男人的辮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樣子。順治是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那一時期,是對辮子要求最明確、最嚴格的時候。當時,滿清皇朝把肯不肯剃發留辮提到願不願意做順民的高度來看待,這才有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俗諺。且因為剃發令的頒佈,在江南地區激起許多反抗,比如讓韋小寶韋懷孕便秘爵爺提起來都要罵聲“辣塊媽媽”的“嘉定三屠”,就是因為清朝蠻橫地強制推行剃發令激起來的民變。 那一時期的辮子樣式,有個專門的叫法:“金錢鼠尾”,“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麼叫。總之就是腦門心留一小撮頭髮,然後梳一條小辮兒。那形象,不是搞行為藝術的,還真不敢去挑戰大眾的審美。反正我要是活在明末清初,肯定要反旅遊管理課程抗一下的。實在不行,出家修道也在所不惜。 清朝統治者呢,對“金錢鼠尾”一方面是美化,順治四年廣州“易服剃發令”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另一方面就是威脅,不挨剃刀,就挨屠刀。明朝有個遺民說:“時剃頭令下,閭左無一倖免,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檀”。而且,不剃要殺頭,剃的不對也要殺。也就在順治四年,江南滸墅關有個叫丁泉的平民,因為“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儘管他“無奸宄之心”,但因為“違同風之化”,還是被“著就彼處斬”,連帶著縣官、家長、鄰里也受了牽累。周星馳演的《武狀元蘇乞兒》,蘇乞兒披頭散髮,天理教教主趙無極以他沒辮子責難他,蘇乞兒從頭發中挑出一條小辮,就那樣敷衍過去了,實際上剃發和留辮是一體的。好在趙無極自己的髮型也不合規矩,大哥不用說二哥啦。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國人對辮子做些改良,頭頂留的頭髮有了一巴掌大,辮子也粗了許多。那時期外國人大量來華,對這種髮型親切地稱為“豬尾巴”,甚至成為外國人對中國男人的主要印象——唉,非要分辨鼠尾巴和豬尾巴哪個好看,實在是超出了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