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開發了自己的教材,在東京涉穀租了一間小公寓作為臨時教學點,並以800000日元開始了自己的事業。當時,網絡還不是很發達,營銷幾乎完全依賴於出版物上的廣告、撰寫電子郵件和掃蕩辦公大樓。在口碑相傳之後,我們花了14年的時間才在2006年正式成為一所商學院,當時教育部改革了其大學申請政策。現在在東京、大阪、名古屋、仙台和福岡都有教學網站,占市場的30%。界面教育:日本的商業氛圍比較保守,強調終身就業,這會不會影響工作場所對商學院的接受? Horie:1992年正值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的蕭條時期,經濟環境不好。專業人士對日本企業的經營方式提出了很多問題,對目前的工作狀況不滿意,對未來感到焦慮。但他們仍然希望有一個好的職業生涯,並希望通過教育改變自己。這部分需求正在增長,最初的業務並不難擴展。 但是就像你說的,當他們第一次學習的時候,很多學生對未來如何去做猶豫不決,並且害怕改變職業。職場中每個人的教育需求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希望通過上商學院來改變自己,而另一些想創業並繼續工作的人也希望得到晉升。 對於企業來說,他們也是困難重重,經濟環境的變化需要內部教育。因此,將商業教育延伸到企業的道路是可以走的。如豐田,本田,索尼,三菱,住友等與我們有業務往來。這項業務也有助於我們將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