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幾次分享觀星照片,都被澳洲的香港人朋友問及是「到那裡拍攝」以及「如何拍攝」。這次決定班門弄斧,稍為分享一下天文攝影的幾個範疇,包括「星野風景攝影」、「星軌攝影」、「星夜人像攝影」以及「天體攝影」的基本概念。由於預設對象為「攝影初學者」,所以說明會比較簡化且以基本拍攝方法為主(天文攝影很多地方其實執相比影相更重要,要深究執相內容將會無窮無盡);受個人天文水平所限,文中如有錯漏之處,歡迎各路英雄指正... 此外,雖然內容偏向適用於「澳洲」,但很多基本概念其實放諸其他地方包括香港皆可。星野風景攝影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天文攝影系列,一般以「銀河」配以地景。攝影器材要求:相機:有手動模式(M Mode)能設定曝光時間;延時拍攝(自拍)功能;基本雜訊處理能力(起碼能拍攝 ISO 3200的照片而不致雜訊橫生);鏡頭:廣角鏡是基本;能夠手動對焦;光圈值不小於 f4 的鏡頭較佳;腳架:最好有專業腳架及雲台。但如果是在無風的地方拍攝,視乎相機及鏡頭重量,即使是買相機送的便宜腳架也未必不可。核心概念:「安全快門」= 以 500 除以使用的焦距,超過安全快門時間的照片會出現星星「拖線」的情況。以16mm 超廣角鏡頭來說,安全快門是31秒;24mm 計算,安全快門是20秒。初心者超簡易拍攝法門:使用Raw而非Jpeg格式拍攝(前提是有後製軟件);把鏡頭以「手動對焦方式」調至「無限遠」;把光圈調到「最大」(最好不小於f4);把ISO設置在3200;使用「安全快門」下最長的快門時間;利用自拍功能「延時10秒」減少按快門時出現的震動;如果因為光害嚴重使照片出現「過曝情況」,優先減ISO,然後使用較短的快門時間;完成收工。攝爸心得:就這麼簡單!?是的。如果你是在足夠漆黑的環境拍攝,上述基本法門應該已經能讓你拍出美美的銀河照片。剩下的就只是進行後製修圖工作 — 簡易版是在Photoshop/ Lightroom 使用Dehaze(除霾)功能、增加 Clarity(清晰度),調節 Shadow (陰影)之類;進階版則是拍攝多張照片後進行「多圖疊加」以減少雜訊和增強亮度。 *雅拉河谷的銀河。單張拍攝、攝影參數: 11mm/ f4/ 25s/ ISO6400星軌攝影最容易讓人「哇」出來的攝影方法之一。其實某程度上比起星野攝影更方便,因為在星野攝影時由於要照顧「安全快門」、在快門速度、光圈及雜訊處理上都有不少限制;而拍攝星軌卻可以「打慢板」,以時間換取自由。攝影器材要求:相機:有手動模式(M Mode)能設定曝光時間、如有B快門更佳;相機有間隔計時拍攝功能、如使用快門線更佳;相機有基本雜訊處理能力;鏡頭:能夠手動對焦;大光圈的鏡頭更佳;腳架:最好有專業腳架及雲台。但如果是在無風的地方拍攝,視乎相機及鏡頭重量,即使是買相機送的便宜腳架也未必不可。核心概念:以多圖疊加方式重現一定時間內星體移動的軌跡。通常拍攝一張星軌照片、短則30分鐘、長則可達數小時。修圖軟件是必須。初心者超簡易拍攝法門:使用Raw而非Jpeg格式拍攝方便後製;手動設定色温;如想拍攝「星軌圓盤」,須把「北天極」或「南天極」放到構圖內;以同一條件拍攝數十張原圖,統一後製處理;使用修圖軟件一鍵疊加(Window 系統可使用免費的 Star Trail (按我),iOS系統還是乖乖使用付費軟件吧)完成收工。攝爸心得:比起「北天極」有北斗七星指引,「南天極」位置比較含糊。攝爸的簡易做法是將「大麥哲倫雲」、「小麥哲倫雲」及「銀河」想像為一個「三角型」,如此則「南天極」大概是在三角型的中間;或者其實亦可直接地掏出觀星App 找尋 "Polaris" ;單次曝光時間越長,拍攝張數越少,後製處理越方便;單次曝光時間越短,拍攝張數越多,後製處理越煩;如果單次曝光時間太長,每一幀照片出現的失誤時(出現不可預期的光滋擾等)對整個畫面的影響越大。在環境滋擾較多的拍攝地區,建議使用較短的快門時間;夜間拍攝時如遇低温,鏡頭可能會出現「冷凝起霧」情況並影響拍攝,拍攝前不妨先購置「鏡頭防霧帶 Dew Heater」。 *失敗案例:因為鏡頭冷凝,木星構成的星軌在攝影期間越變越粗 *Gippsland 拍攝的銀河(一) *Gippsland 拍攝的銀河(二):同樣構圖但作為星軌的情況,期間沒有移動相機及參數。只是純粹把拍攝時間增加至約30分鐘,已經變成了完全不同的照片。 *泰瑞爾湖的銀河。攝影參數: 16mm/ f2.8/ 25s/ ISO3200 *泰瑞爾湖拍攝的傳說級雙星軌銀河(二):同樣構圖但作為星軌的情況,期間沒有移動相機及參數。星夜人像攝影難得熬夜看到銀河,想要拍照留下紀念是人之常情。作為獨孤精的化身,其實筆者每次跑來跑去自拍都覺得好丟臉,還好在澳洲通常都不會碰到其他人...攝影器材要求:相機:有手動模式(M Mode)能設定曝光時間;相機有延時拍攝(自拍)功能,有遙距拍攝功能更好;相機有基本雜訊處理能力;鏡頭:能夠手動對焦,大光圈的鏡頭更佳;腳架:專業腳架及雲台一定較好。但如果是在無風的地方拍攝,視乎相機及鏡頭重量,即使是買相機送的便宜腳架也未必不可。核心概念:將自身融入星空之下,表達出人物與自然間的關係。如何突出人物而不影響景色是關鍵(?)攝爸心得:其實比起器材,一個可以幫手拍攝的同行者更重要...T_T;部份相機有「Wifi - 電話遙距拍攝功能」,更方便構圖;拍攝星空需要較長的時間,期間很難避免拍攝對象身體晃動。紓緩方法有四:一是後製合成;二是提高ISO縮短曝光時間; 三是採用更穩定的甫士,例如挨著或坐著比站著穩;四是讓人物佔畫面的比例變小,即離鏡頭越遠越好;拍攝時不妨帶備照明道具,但須謹記:當開始使用燈光拍攝,強光就會使瞳孔收縮影響夜視能力,所以最好於觀星完畢後才拍攝;另外如果現場有其他觀星人士,開啟白光拍攝是極為影響他人的行為,攝影前請見查看環境。 *摩靈頓半島:筆者孤獨自拍像 *泰瑞爾湖:出身「台灣」+「黑龍江」的可愛情侶。 *現場實際環境。天體攝影天體攝影是門相當考工夫以及燒錢的攝影類別,特別是「深空天體攝影 Deep Sky Astrophotography」更是燒錢的無底洞。要拍攝好的天體照片,「技術」及品質優良的「望遠鏡」、「相機」、「赤道儀」、「修圖軟件」五大訴求是缺一不可。攝影器材要求:相機:最好進行天文攝影專用改機;部份專業天文攝影師會購買天文攝影專用相機鏡頭:一般使用T-Ring (Telescope Ring)接駁望遠鏡拍攝,因為望遠鏡的光學質素直接影響拍攝腳架:必須配合使用赤道儀核心概念:尋找最佳的天氣、使用最佳的器材長時間定向拍攝指定星體,然後用疊加合成營造漂亮的星體照片。攝爸心得:天體攝影是項非常燒錢的活動,並不在筆者的活動範圍以內...;由於從地球看天體的角度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拍攝時構圖基本上不會有甚麼變化。天體攝影更多是表現了攝影師的毅力、對天文的熱愛/ 知識以及圖像處理能力?拍攝深夜天體最優秀的組織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對天體有興趣的話其實可以到網站下載超高清圖片。 上圖:月亮算是最容易拍攝的天體,但想要拍出高清影像意外地還是需要相當程度的硬件套置以及良好的大氣狀況。這張月亮照片是筆者使用11吋口徑望遠鏡(約等於3000mm)拍攝32張照片疊合而成。 上圖:也許是最多人拍攝的M42獵戸座星雲。這是美國太空總署拍攝的影像,普通以家用望遠鏡觀察的話,一般只有下圖的效果(註:照片上的紅色部份是「不可見光」,肉眼觀試是會呈「灰色」)。要修圖達到震憾人心的效果,需要疊加很多張照片並進行一系列修正。 一般家用望遠鏡,受光學質素等原因所限,能見到的星域可能和大家心中預期有很大分別。即使使用高級望遠鏡並在低光害、大氣情況良好時看星雲,最多也能看到相對模糊的景像(而且肉眼看不到紅色部份,只能見到灰色霧霾般的景像。可以想像成上圖的黑白照版本)。清晰的星雲照需要拍攝多張照片進行合成,對初學者有點難度,而且某程度坑太深也不適合荷包不夠豐滿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