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搭286M,給人一種退休感覺,因為唔少老人搭的線,對比其他路線,行車速度較慢,每次望週圍的風景,,由以前只有海皮部份,慢慢見到如插秧一般密的物業,而中途的客更部份操內地口音,真係身在香港心在內地. 286M在馬記算是挺長的循環線,7.1可以搭足你一個鐘,飲杯汽水都做唔到這個價錢。每次出九龍灣而又不趕時間的,我都搭286M轉其他車。而該線給我感覺是慢,在這繁忙的都市中唯一給人慢下來的清泉,這條線特式是多老人家搭,因為他們有車資優惠。 用車確實愈用愈舊,能比美於86c的掛牌車。司機較少後生的。 在馬鐵未出現時,286M確實方便不小市民乘搭,因為他可以直達地鐵站,但隨著鐵路的發展,該線考慮被重組的命運,政府以保鐵方針去發展交通,其實影響交通的分流,香港更是不適合私家車行走的地方木,因為地方細和路窄,有私家車的朋友會渣得辛苦點。 在香港,每個人都與時間玩遊戲,快這一詞更變成香港人須有的文化,但我不太認同快,我追求慢的生活,我相信世上各有長短處,而不是遍向另一方,例如,我每次提供理財的意見,別人第一步問我,有無得搵快錢的方法,當時答他只有馬場先幫到你。 我承認快有其好處,但慢也有其好處。有些人初期資產不多時,我都建議先做定期,慢慢建立資金,再投資其他產品度,做定期初期成効唔高,但累積到某一個數,成効就足夠支持你生活。很多人小看定期慢的力量,忽略了他帶來的回報。 再舉多個例子,外國提倡可持續發展,他原意是不要過份使用資源,讓資源再生,這過程都係代表慢的重要性,如果我們過份使用資源,最後就是不能使用,導致生態改變。 套用在香港,很多人都想賺快錢,但無想過快錢的源頭在那,其實他們又有無想過賺完這筆錢後,會不會影響下一代,最後會令社會變得如何?現在是時候停一停,思考下未來如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是怎樣獲取資源而不影響下一代,但現在很多人忽略後果,例如炒物業,每個人都想有物業。接著收租等樓價升,這確實可以賺很多錢。炒賣物業如音樂椅,炒到一個價或某些消息不利炒賣時,價錢如閃電般急跌。另外,在炒賣物業時,下一代更難有自已的生活環境,因為價錢到達不能付擔的情況,除非他們的收入與炒賣價成正比,否則追不到炒價。 我朋友提及底線這個問題,有人為搵食,把自己的底線降到合符工作要求,但我覺得搵到這樣又有何意思,我不保證往後的日子能保持個人的底線,至少現在保持著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