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到哪,都會有壹些好去處!今日閑來無事,上了壹趟石獅靈秀山。 靈秀山海拔高度174.2米,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在這不起眼的小山包上,卻有壹座始建于隋朝,後經數個朝代重修重建的寺院——金相院(原名棲真寺又名空相院)。並且,在金相院的右側上方,有壹塊傳說的出米石,石上還有壹首時任泉州太守王十朋(公元1112年-公元1171年)的詩刻。 我對靈秀山金相院和出米石倒沒有多少靈感,對王十朋這首題詩,卻心生感觸。大概,因爲我早先知道有個叫王十朋的人,卻不太了解靈秀山的緣故! 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冬,王十朋就任泉州太守,此時他已經57歲了,離他去世的時間,也就只有三年。從他46歲名登狀元以來,勤勤懇懇,爲官清廉;爲國爲民,力主抗金,深得黎民百姓的贊譽。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王十朋重修泉州北樓,撰寫了《重修北樓記》,並于當年冬天離開泉州,鄉民十裏相送,依依不舍! 在靈秀山的石頭上,有壹首“小小精藍亦自奇,壹峰靈秀隱幽姿。無緣細聽山僧話,太守偷閑只片時”的詩刻!王十朋何時來此靈秀山,並寫下此詩,並無確鑿的時間記載。而我查閱資料說:“隆慶《泉州府志》載:宋泉州太守王十朋也曾‘偷閑’到此壹遊”! 《泉州府志》始于南宋嘉定(公元1208年-公元1224年)年間,以官方角度筆撰,主要記載泉州以及閩南壹帶的曆史沿革、軍政民情、風土民俗等,若有此載,想來確有此事! 但是,在王十朋詩刻後面,撰著“宋王十朋題句,民乙亥夏瑞明敬立”的字洋。我翻查百度百科,不知道這位“瑞明”是何許人也?而“民乙亥”三個字的時間,亦顯得十分茫然。倘若是在南宋時期,則應該是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這和王十朋來泉的時間顯然不符。無緣無故的,王十朋不會跑到泉州來玩,更無理由寫下“太守”二字! 然而,之後曆朝曆代的“乙亥”年,卻不知道是何許年了。而如果把“民乙亥”理解爲民國乙亥年,那麽此石刻應是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5年)的作品,時間並不算長。但倘若這個“民”代表“小民”“山民”,則時間段就可以從公元1155年之後,推至公元1995年。當然,或許當地的地志會有所記載,只是在下匆匆走過,無從追溯。 也或許,以在下的曆史知識和考古學究,根本無法對此類石刻道出壹二三來,此等推論,全憑臆想,故事先做個聲明,免得鬧出笑話來。 當然,或許當年王太守行遊至此,原是探訪民情的。偶然登上此山,看到與衆不同的小小寺院,心生感慨。覺得此處“壹峰靈秀隱仙姿”,風景之靜幽,小寺之安閑,讓人心神曠怡,很想靜下心來,聽聽老山僧講的故事:比如出米石是如何流出大米來的,又是哪個貪心的和尚,用竹子把這個出米石給捅死的……但是,王太守此時惦記民間疾苦,社稷安危,根本無心聽取老山僧所講的故事,便匆匆帶著隨從下山了。 後來,他留下此詩。從此,這座小山峰便開始以靈秀而聞名,被稱之爲“靈秀山”。而此山所在的區域,就是泉州市石獅的靈秀鎮。 靈秀山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作爲軍事管制區,冷落過壹段時間。2005年,福建省林業廳作出批複,同意在靈秀山建立省級森林公員。于是,這座方圓300多公頃的公員,成爲石獅市惟壹壹座省級森林公員,爲石獅市人民帶來休閑、旅遊、活動的便利。 從此,靈秀山又有了靈山秀水的名氣;而王十朋的“壹峰靈秀隱仙姿”,又讓人們津津樂道起來…… For a living. Spring autumn wind is love The flowers make order before the month Too much Change yourself A total of thoughts ダイアリー?エッセイ:月を見上げて The princess A fish with tears I have a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