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選擇收看這一集<香港故事>前,我已預期我不只「眼濕濕」,甚至有所收獲,結果如我所願。(連結:https://m.youtube.com/watch?v=p7u--jPpmjs) 我其中一大心願,和楊婉儀一樣,希望孩子愉快學習,對人和事存有好奇心。眼見教育政策朝令夕改,相信操練氣氛短期依然濃厚。學生疲於奔命,老師內外受壓。家長可能只想子女不落人後,或希望子女考入心儀學校,也被逼捲入「操練漩渦」當中。這兩大心願,從前並不是難以達成:學生上課專心,將所學即時用在家課上,考試前花點時間溫習就可以了。老師只要用心教學和開懷學生,家長勤於跟進子女的功課和幫助子女溫習就可以了。如今並不是那回事,即使是擁有高學歷的家長,也未必「識教」。即使子女盡全力做功課,他們可能要在十一二點才完成。好些學校每天平均有十多份功課,即使本身對學習有興趣的學生也叫苦連天。 當中原因有很多,老師有他們的壓力,家長有他們的無奈,學生有他們的困擾。有時頑皮愛頂撞的學生可能同時承受來自家庭和功課的壓力,有時文靜少說話的同學默默承受多方面的不安,有時主動多言甚至愛頂嘴的小小人兒會保護弟妹和家人。還要經常接受TSA操練,去彭福公園旅行後要寫文章記之卻無頭緒,是因為他被推積如山的功課弄得團團轉,讓不擅構思寫作的個子叫苦連天……這樣的例子有不少。(其中觀察所得來自港台節目「鏗鏘集:功課奴隸 https://m.youtube.com/watch?v=w-cQJy8zMgU ) 我想,有時快樂學習不代表要學生「嘻嘻哈哈,遊戲人間」,而是要令學習「關佢地事」。「關佢地事」是指,要他們知道不同知識的直接及間接作用,甚至可以一路幫助他們達到他們的小小夢想。讓小學生學會付款是讓他們建立金錢的觀念,除了計算正確金額,及早讓他們體會「比較」(例如格價),體會何謂「用得其所」,體會何謂「預算」和「儲蓄」等等,如果他們運用得宜,可以提升購買買玩具和食物的限額作獎勵。又例如小學生學習四則運算,不妨多使用實物協助,甚至將文字題的「純文字」化作生活情景。如學生適應後,可進一步,來個模擬「英文版」買「麥當當」食品。再進一步,可以從中製作買賣之間的對話錄音,反過來做個聆聽小測。最終回可以從眾多食品中教導他們認識營養的重要。另外,我們也可嘗試用boardgame來教學。我記得我那副遺留在KFC的「酒店大亨」,透過引導學生計算房租強化乘數技巧,也讓他們知道要「因時制宜」,如何根據比賽形勢,選擇或搶購合適的酒店,而不是一味盲目認為購入價值和格價最高的「總統酒店」是最佳選擇,購入價格和房租便宜得可憐的「富士大酒店」是最差眼光…… Winnie讓我們了解到,單向式的課堂對小朋友學習並不習慣,人是喜歡聽故事,看故事。她說讓小孩了解故事內容,過程中有所參與是十分重要。記得初中時一位數學老師是球迷,他教導Substitution這一課題時用了「黃XX(老師自己)入替簡東拿」作例子,我們一班男同學為之精神一振。 以上有些例子是我從前在社區中心、學校和教育中心工作時的經歷和經驗,當然只能作為我的心聲而已。然而我最近無論在現實生活及網上世界,有媽咪和導師分享他們類似的做法。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共同心願,就是讓學生享受學習的經歷,達到愉快學習,推而廣知擁有快樂生活呢? 雖然路難行,但我相信它是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