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列門蒂(Muzio Clementi)1752-1832,意大利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等。他的C大調小奏鳴曲(作品36之一)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C大調,Spiritoso(精神奕奕的);第二樂章F大調,Andante(行板);第三樂章C大調,Vivace(充滿活力的)。三個樂章的分佈遵循古典奏鳴曲寫作原則,第一樂章活躍而富有朝氣,童趣且天真爛漫;第二樂章柔和唯美,富有歌唱性,旋律抒情渲染美妙意境;第三樂章靈巧俏皮、活潑律動,充滿彈性。 在演奏這部作品時,首先要把握作品的整體風格——古典時期主調音樂。其次,樹立正確的音樂形象,這裡要注意教師應啟發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如這部作品可能描述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這不僅增加了對音樂的理解力、課堂上的互動、激發學生興趣、刺激想象力,更為把握更為複雜內涵的音樂作品奠定了基礎。 克列門蒂的這部作品較為簡單、易懂,比較適合作為學習奏鳴曲式的第一部作品。通常學習到這部作品的學生年級較幼,很難一上來就可以駕馭全樂章,而且在鋼琴教學上無論是學習哪一種體裁或技巧都需要循序漸進,因此,Miss Yip在教學中通常會摘選其第一、第三樂章并視為獨立樂章進行學習。 初初接觸到奏鳴曲式,首先要掌握的要點就是奏鳴曲式的結構,學習這部作品要求學生應該已經能夠獨立劃分出樂句、樂段,並對調式有一定認識,以及必要的演奏技巧。奏鳴曲式的主要結構為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另有引子、主題、副主題、連接部、結尾等術語,都需要老師用更為形象的語言進行解釋。 第一樂章,Spiritoso,四四拍。呈示部(1-15)中需要特別注意休止符時值的準確性,右手靈活、放鬆,注意雙手在音響效果上的平衡,切勿因為作品是古典曲目就將右手刻意強化。例如,在第6-8小節中,左手和聲功能的強調就是十分重要的,在這裡主題由C大調轉向副主題的G大調,第8小節第一拍右手G音既是主題的終止,又是副主題的開始。又如展開部(16-23)中,第20-23小節的左手部分就是旋律,而右手則為伴奏,右手此時要彈得輕盈,手腕要注意放鬆,切忌聲音死板,太過僵硬。再現部(24-38)是呈示部的非完全再現,奏鳴曲式的這樣安排像是一種總結或回歸。 演奏技巧方面要注意整個樂章中強弱層次的安排,f(強)與p(弱)的對比要明顯,也要注意上行音群與下行音群的強弱變化,樂句劃分的細節,這樣才能渲染出緊張度,營造精神奕奕的效果。跳音要輕盈,同時音質要保持扎實,不可輕浮亦不可僵硬。最後,整體把握樂章所描繪的音樂內容,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另外,關於背譜方面,在小奏鳴曲學習階段並不建議每一首每一樂章都要進行背譜演奏,可以根據學生個人喜好、作品篇幅、表演價值等進行選擇性背譜,同樣適用于全樂章的學習,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第三樂章,Vivace,八三拍。第三樂章為二段體曲式結構,主題(1-16)同樣建立在C大調而副主題(17-34)則轉至G大調,這裡調式的轉變從色彩上來說應該演奏的更具魅力。例如,主題中的層次感主要依據長樂句的劃分,而副主題則更加密集,顯得精神奕奕,情感飽滿,在整體音響效果上應該對比出來,加劇作品的戲劇性與緊張感。第二個段落則為第一段的不完全重複,就音響效果來看,再現主題(35-51)的切入更加細緻,對比主題的p,這裡用了pp,之後恢復f。此處從演奏技巧上來講是一個考察的地方,也是作品處理的精妙之處,使同樣的重複變得更有生機,從第30小節至34小節都是圍繞中心音F來建構的,隨後和聲功能上的七級正三和弦便成了連接“下文”的橋樑。直至再現副主題(52-67)中第55-59小節原本在副主題里是G大調,而這裡繼續沿用了C大調。樂曲的尾聲(68-71)由雙音、和弦交替進行,但實際上都是C大調和弦的轉位。這樣的寫作手法置於結尾處強調了調式,配合上ff的力度,八分音符時值與兩拍的八分休止符,使得結尾更加果斷、莊重、大氣、利落。 整個樂章速度上要比第一樂章略快一些,節拍始終為八三拍,遵循“強弱弱“的原則,加上左手短琶音的伴奏型使得作品更具律動感。總體來看,這個樂章靈動性較強,對音樂層次感的把握要求更加細緻,演奏技巧相對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