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分隔開人民大會堂和三峽博物館. 在三峽博物館前留影 廣場上有好多人跳舞 三陝博物館有四層,分別是位於第二層,展示古代的巴蜀文化-“遠古巴蜀”;第三層反映近代抗日戰爭時重慶作為戰時國家陪都的情況-“抗戰歲月”;第二層的重慶市歷代變化(包括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經濟,交通的演變)等等-“城市之路”;及第一層反映三峽歷史文化精神的“壯麗三峽”,共四個主要展廳. 點擊圖片放大 四個展館中,我逗留最長時間就是“抗戰歲月”展廳,從這裡可以返回二戰時中國抗戰的情況.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日本向中國發動全面侵略,京津落入日軍手中,為了維持現有政府運作,同年12月1日國民政府將主要機關搬至重慶辦公,作為長期抗戰的地方. 當時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性就是宋家三姊妹(我估大家對她們都會很熟悉),宋美齡(蔣介石夫人),宋慶齡(孫中山夫人)和宋靄齡(孔祥熙夫人)正在醫院探訪抗日將士. 不同的人在戰爭中會選擇不同的路,亦可能走上一條背棄民族的不歸之路.1938年12月,當時是行政院長的汪精衛誤判抗戰無望,於是和家人離開重慶.於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日本支持下的偽國民政府,最後在1944年病死於日本. 很多軍工廠相繼搬進重慶的山區和防空洞,生產軍備對抗日本侵略. 重慶第十一兵工廠製造的三十節重型機關槍 轟炸重慶的炸彈:250公斤的炸彈內藏97公斤炸藥,可將45米內的人炸死,200米內的人炸傷.另一種是燃燒彈,重60公斤,內藏固體燃燒劑,可燃燒15分鐘,能穿透20cm厚的水泥,做成火災. 日軍多以27架轟炸機(看圖片似是雙引擎的九十六式陸上攻擊機)組成密集編隊轟炸重慶.圖為在1939年5月3日及4日,日軍對重慶長江以北及以南上下半城區域的轟炸,做成6000餘人傷亡.到了1944-45年二戰尾聲,美軍B29轟炸機搭載更多炸彈及燃燒彈(用鎂製作)攻擊日本本土時,相信日本會感受得到當時中國被無情轟炸的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