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機出發,抵達昆明已是午後,所以第一個節目就是吃過橋米線,然後直驅東川。經過差不多四小時車程,沿途已盡見紅土特色,抵達東川已接近六時,沒有先返旅館,而是在花石頭村附近等待日落。還有二十多分鐘才落日,初到東川,如劉姥姥入大觀園,自是樣樣新鮮,東張西望之餘,當然是快門按個不停! 雲南地處溫暖濕潤的環境,土壤裡的鐵質經過氧化慢慢沉積下來,逐漸形成了這炫目的色彩,放眼望去,山川和原野呈現出暗紅、紫紅、磚紅等不同的紅色。在東川,方圓數百公里都是紅土,一部分的紅土地翻耕待種,另一部分的紅土地種上綠綠的青稞或小麥,遠遠看過去,就像上天塗抹的色塊,色彩艷麗飽滿。據花石頭的一個鄉長介紹,東川主要產馬鈴薯、青稞和小麥,常年都是部分紅土歇耕,部分紅土栽種,所以這樣紅綠色塊的對比是常年的一種景觀。如果遇上小麥夏收季節,除去紅綠顏色之外,還要添上碧藍的天以及明黃的麥浪,那時的視覺最為豐富和震撼。 (景區資料) 翌日早上到打馬坎看日出,停車的位置附近,有許多發電風車,但最堪欣賞的,還是天空中的白雲。天氣尚算好,雲塊卻多而密集,風很大,吹得行雲如流水,描繪出瞬間即逝、變幻不定的畫面來,叫人應接不暇,然而,觀日出則不樂觀矣。 點擊圖片放大 在大部分外來觀光者的眼中看到的是紅土地的美景,而很少想到開發這片紅土地的當地百姓。實際上,土地中佈滿大小不一的各種鵝卵石,土地存不住水,只能種植些高寒抗旱、無需精心照料的作物,如玉米、蕎麥、油菜、青稞等。這裡每家按人口不同能分到各種不同等級的土地15畝到20多畝不等,人少地多。有些土地離家很遠,要走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每家分得的土地又不是成片連在一起,而是按等級分散開來,因而莊稼也就只好一塊一塊地種。這家種土豆,那家中玉米、油菜,或乾脆休耕,輪流耕作大雜燴。這裡大大小小的各個山頭、山坡,在這種漫不經心、隨意種植的方式下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圖案。 (景區資料) 我想補充一下,其實東川這兒的農地,都是在高原的山坡丘陵間,跟廣西的龍脊梯田和越南的沙壩梯田(我只見過這兩處),有點分別。基本上,紅土的土質是非常瘦瘠,也存不住水,所以不會像上述兩地區的梯田般種植水稻,故不會大費周章地將山坡堆疊成梯級狀,而是直接了當地依山坡形態分割土地,各自決定種植何類作物、何時耕種、何時休耕;而空置的土地,亦因為不同的時間做了不同的動作,像剛翻土與曬了多天的紅土,便會呈現大異的赤紅色;再加上農作物的植株生長情況,嫩綠與青黃,各不一樣,而大大成就了這一幅渾然天成、色彩與形狀組合奇特的妙手丹青。 午飯後到了落霞溝,也叫陷塘地,是在崇山環抱中,突然下陷的一塊窪地。甫一相逢,幾乎忘了呼吸,那份美實在震撼人心,莫說以文字形容,即使用照相機,也自嘆能力有限,難以表達出她的美來。(還記得「雲南見聞」那篇的第一張照片嗎?就是在落霞溝。) 檢討過,在自己眾多的照片中,很後悔用了太多的遠攝,不單破壞了她的壯濶,令她失去了完整性,更減弱了她的顏色,褫奪了她的艷麗! 更多資料及圖片,詳見原文 http://mrsakwok.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