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行的最後一天,天氣有小小雨,正好把最重要的戶內行程安排了在這一天「大英博物館」。昨天很晚才回到民宿,未能好好看一下這喬治亞英國特色的店。喬治亞特色是排屋設計,很窄的門和很大的窗户,地下向街的窗也很大,可看到外邊的車路和公園,屋外有黑色小鐵籬笆,屋內很光猛(光亮)。這民宿有免費上網,有免費鈎其他人的Wifi上網。獨立洗手間,但沒電梯和冷氣。但以六月還是7至12度的氣温,有沒有冷氣(空調)並不重要。 ▼有網上,有很大的波璃窗 ▼英式早晨全餐 English Big Breakfast ▼很漂亮的玄關 ▼喬治亞特色的屋子 ▼牛津街和麗晶街交界的Oxford Circus 大英博物館是英國國內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博物館之一,不下於法國羅浮宮,是英國植民時代在其他國家收集的文物、圖書藏品。收藏品種類和數量之多,是世界博物館中數一數二。館內主要分為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西亞文物館、歐洲中世紀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囊括了世界各大洲的主要收藏品,包括有希臘巴特儂神廟的浮雕、埃及神像和木乃伊等等’亦展出了不少中國文物。 ▼大英博物館入口,這也是有特色的門口 ▼ 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 進入博物館便神其特色天花所吸引,這個天花是2000年底建成,有2463塊玻璃構成,使整個空間成為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光線透過玻璃落在白笆大理石上有點淡綠色是這設計特色,富強列視覺效果。中間圓形的是讀書室。 ▼大中庭左方就是有名的鎮館之寶"Rosetta Stone"是一塊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Ptolemy V)詔書的石碑。在發現這石碑以前埃及文字是一堆看不懂的象形文字,但由於這塊石碑同時刻有同一段內容的三種不同語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而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由維基百科:「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稱為聖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Demotic,又稱為世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埃及的紙莎草文書,再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代表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殘缺。在西元4世紀結束後不久,尼羅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埃及象形文之讀法與寫法徹底失傳,雖然之後有許多考古與歷史學家極盡所能,卻一直解讀不了這些神秘文字的結構與用法。直到時隔1400年之後羅塞塔石碑出土,它獨特的三語對照寫法,意外成為解碼的關鍵,因為三種語言中的古希臘文是近代人類可以閱讀的,利用這關鍵來比對分析碑上其他兩種語言的內容,就可以瞭解這些失傳語言的文字與文法結構。 ▼ 埃及第8王朝的 Amenophis III (1390BC) 石頭像,只是頭也有三米高 ▼西亞洲展館有波斯、亞述的石刻版畫!在香港曾經展出的小部份展品,但和這處的展品相比,真是小模見大模,而且香港展出時不準拍照,反而我可在此拍個夠。見圖皇帝受鷹頭人的祝福, 在古時亞述國,鷹是神的代表。 ▼大英博物館中有三對來自亞述帝國刻在城門外的巨大人面獸身像!連城門也有!果然利害!在其他博物館一隻也難求。 ▼當我認為那對亞述成門的人面石獅己經很利害時,博物館中出現了一整個希臘神廟The Temple of Artemis!使我目定口呆。 ▼希臘的巨形彫刻 ▼羅馬和希臘的彫像 ▼藏品中有很多埃及的木仍伊和相關展品,非常珍貴 ▼當中也有動物造的木乃伊 ▼美國館有印弟安圖滕 ▼印加的面具,其實面具是由人頭骨和寶石所造成 ▼博物館也有些展品讓遊人觸摸, 圖中是古英國的家居守護神,一般會埋在屋子下 ▼國王的圖書室 The Enlightenment Gallery ,當中有非當豐富的藏和展品。 ▼哈利波特坐火車去霍格華滋的King's Cross 國王十字站,這也是歐洲之星的 St. Pancras火車站。 ▼英國彫刻家 Paul Day的巨型彫像分離,這彫像刻畫了情人分離時的依依不捨,昨晚衝上雲霄2也有介紹 ▼歐洲之星的火車站頭。 要離開英國了,那時的心情也像那銅像一樣依依不捨。但是我相信之後便是精彩的歐洲篇 ,而且我會不久又會再來這玩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