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觀察,海味舖售賣的貨品多是花膠、响螺片、蝦米、蝦醬、魚乾、鹹魚等海產類,為何會有鹹蛋黃出售?這倒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一些我們看似尋常的現象,背後卻體現了殊不簡單的漁民智慧及美德。 ------------------------------------------------------------------------------------------------------------------ 每當有機會到長洲或大澳遊覽時,總會往海味店買曬乾的鹹蛋黃,一袋袋鮮橙色扁圓型的鹹蛋黃總令人唾涎。兒時,媽媽會把鹹蛋黃放在飯面上蒸,蛋黃滲出的黃油使白飯更香更好看,細細咀嚼蛋黃和沾滿黃油的白飯,一份甘香真令胃口大增。 細 心觀察,海味舖售賣的貨品多是花膠、响螺片、蝦米、蝦醬、魚乾、鹹魚等海產類,為何會有鹹蛋黃出售?這倒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後來,有漁民解釋這原來是漁民 作業的一個副產品。話說以前的漁網是用苧麻造成,每織一張網也需複雜的工序,織好的漁網需進行漂白及染網,為使魚網堅固耐用,漁民會使用鴨蛋白塗上魚網蒸 煮,使蛋白不易褪去。完成以上工序後才加上浮泡及沉子。為免浪費,漁民便以鹽醃製剩下的蛋黃,蛋黃會因水份收乾而變得扁平,醃製過程三天即可。當然,今日 大多的漁網都是以尼龍質料造成,不用鴨蛋白浸網。反之,製作生曬鴨蛋黃已成為旅遊項目之一,吸引了不少遊客。 鴨蛋白浸網的傳統不只在長洲或大澳這些區域的漁民才有,原來在九龍及港島一帶的漁民也會這樣。上環新紀元廣埸和中遠大廈前身原來有3條街:永勝街、 廣源東街和廣源西街。其中永勝街又俗稱鴨蛋街,這一帶地區早在19世紀是靠在海邊,大量漁船聚集停泊,漁民對鴨蛋白需求甚大,因此鴨蛋店成行成市,故得名 鴨蛋街。當然,當年的蛋店不只是售賣鴨蛋,還有鷄蛋、咸蛋和皮蛋等。另一條鴨蛋街位於九龍甘霖街,未填海前原是旺角碼頭。 從 小就知道香港曾經是出名的漁港,可是,現存的漁港多是海鮮酒家或海鮮檔,對好奇認識香港漁業的朋友,莫非只能到圖書館?非也,大澳原來有一個歷史文化室, 內裡展示了很多大澳漁民的珍藏,包括漁具及生活用具,有相片同實物。要讓新一代認識我們的文化,真的要靠市民的努力了。 URL: www.hktraveler.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HKTrave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