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去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往往第一印象是好是壞,是取決於接觸到的人。 我今次想寫一篇有關人的遊記。 真正快樂的回憶,是無論在什麼場合時間一想起也會忍不住笑出聲的。 途中的各種遇見,讓我在未來的日子都笑個不停。 和印度人溝通,氣炸是必經階段。 一向覺得印度人都很會做生意,他們大部份的旅店都有自家的天台餐廳,一杯lazzie配一面廣闊的風景,鄰家的她在七彩的衣服中忙著,那邊的男孩爬過對面的屋頂,嘭!拿著木棍趕馬騮的男人根本無從入手。這國家的輪廓,漸漸被我勾勒。我和我朋友到哪個城市都喜歡窩在旅館天台,畢竟我是為了放鬆而來的,靜靜的坐上一天,跑景點的事情,留待明天吧。 話說某天在阿格拉,朋友比我早起,於是先上餐廳,當我上到天台時,她跟我說可樂吧,他們有。開始忍不住氣鼓地說她點了一支可樂,等了半小時,追問他卻說coming coming,但雪櫃明明就在那裡呀,然後再過五分鐘,見到有個人抱著半打玻璃瓶東西上來。等了四十五分鐘,一支不冰的可樂。 其實時間久了,會比較適應於當地的生活方式。他們其實很熱心幫忙,只是我們是看劉天王「今時今日咁既服務態度未夠嫁」長大,快靚正,是生活指標。 很快地我們已經融入當地的節奏,餓的話最好用最快時間點餐,不然餓扁了廚師還未買齊材料呢。而且無論你買什麼交通票,他們一定會達到你的要求的,雖然沒人知道他們最後做了什麼,不要緊,經驗之談,只管信。 熱心,其實真的可以出自一位完全陌生的人。 我們到達的第一晚,人新路不熟,晚上乘METRO回到青旅的站,想找架TAXI回去,卻等來等去也等不到。心正想這路口是否沒有的士進出,剛好有位印度婦人拿著一袋二袋路過,我們便上前問她這邊有的士嗎,還是要到別處?她便問我們要到哪裡又一起研究地圖,三人吱喳討論一大輪後,最後截了架電動人力車,婦人竟然自發要幫我們議價,說我們是她遠房的姪女,和司機吵得面紅耳赤,看著她扭著我朋友說一定要給她的姪女們算個便宜價錢的緊張模樣,我們自然不費她一番苦心,在車上的二十分鐘路程裡,我們一直努力扮演著兩位一個英文字都不懂,來到印度探呀姨的日本少女。晚風把沒阻沒擋的我們吹得起勁,路邊有他們取暖的火堆,間中插了幾句司機不放棄的追問 where you come from?我心裡一直想著,印度,真是一個有趣的地方。 我在想,如果一個地方非常完美,那一定不是吸引我的原因。我想看到真實。而一個人口排名世界第二的國家,自然有萬種人。 我們遇到過一位電動人力車司機。 普通的接載裡,他跟我們談過他的妻子,讀書很捧的兒子,出入旅館時碰見我們會高興地打招呼。 然而最後那天,付早共識了的錢給他時他說了一句,what is this?他要求我們給多一倍的價錢,說一早談好是這個價。最後我們沒有付他要求的,過去的兩天相處,沒什麼都沒留下。我朋友雖很憤怒,我知道因為她太痛心。 這些事情在背包客眼裡見怪不怪。我明白的,只是我到現在還相信,如果我們相遇不在客人關係上,而是某個清涼下午,我們一同站著喝路邊的chu,他分享的家庭趣事會是如此真誠快樂。 遇到的人太多,還有好些事我想分享的,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