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頭段還可以(即是一開始到男女主⻆的大學生活),粗中有細,雖然另外的一堆朋友角色著墨太少,變得可有可無;節奏也有點慢,令人有點悶;但男女主角的性格鮮明,男的好勝倔強,女的平凡文靜也演得恰如其份。我感覺到他們是相愛的,就如其他配角說:「我們都知道你喜歡他」可是,一到大學生活,情節就重複,男主角的室友也又只是一群可有可無的角色,可有可無是因為他們的性格都只是用二至四旁白的「說」出來的。一到大學生活,男主角喜歡女主角這件事已經說出了口,大家就只等著女主角會以什麼形式接受或是婆媽拉扯下去。這些都不再讓人心動。而放榜那個晚上,女主角成績不如理想,男主角的欲言又止,只管把手放在女主角的胸圍帶上,我看得實在一頭霧水。在那塲決裂後,導演只安排了一塲地震,把這兩年所有事掠過,只有男主角跑了一陣的一通電話,去表達他們還有的牽掛。這不夠,不夠說服我去相信他們的相愛。在那塲決裂後,他們就不再聯絡,導演也沒有交代他們的曾經嘗試的和好(有一幕男主角在跑步,不知道是不是想如「重慶森林」裡的金城武,以流汗來代替眼淚);這沒法,沒法說服我他們對於不能在一起的結局有多婉惜。所以,對於結局,我實在沒辦法感動起來。為什麼大眾的評語一致地「感動得又哭又笑」?到底我是不是不能明白什麼? 整套電影枝節太多,我不介意那些刻意的笑位(例如四腳獸或打手槍),但我介意那些讀出來的人物,何謂讀出來?例如結局去讀出朋友們的一個做賣車,一個做保險。做保險的在車上總超過十二小時,然後在車上撒尿在膠樽裡。我真不明白到底這撒尿是個什麼意思,為的是什麼?能多帶出那朋友性格嗎?對於男主角的突然寫書,我也感到莫明其妙。一個不讀書,愛打架愛到要和女神分手的男孩,會安靜拿筆寫書嗎?如果會的話,導演可以安排多一點不是讀出來或硬砌出的情節嗎? 這些都是我的不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