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都說,看電影,評電影,一定要留意片頭和結尾。導演都把話藏在裡面。 [折彈雄心]的片頭是[War is a drug],片尾是男主角在一行行超大型美國超級市塲裡,面對著幾百盒cereal的無所措從。我覺得這電影不如其他戰爭電影一般,著重要觀者反思戰爭的禍害,或詳述戰爭的原因,或給予觀者研究戰爭的歷史,反而,導演只想告訴大家,為什麼,戰爭的英雄(男主角James),他們能夠那般義無反顧視死如歸地在前線拆彈。因為,War is a drug,還有,因為我們對現實的無所措從。 一開始,導演利用了一個拆彈機械人,就成功襯托出James對死的大無畏;他不穿防彈衣,他不按常規不小心翼翼。他一出塲就是叫人把他家中的防彈遮窗板拿走,他說炸彈從天而降的話,這板什麼都擋不了。一路下來導演都把James描繪成天不怕地不怕死不怕的人,大家都以為這種狂人天生就是如此,如果是港產片的話,這部戲就停留在那一幕幕拆彈緊張裡面。可是,這一次,導演在戲的下半段,他要告訴你這狂人的心理黑洞,和造成這黑洞的原因。 第一幕對這狂人的心理描述,是在他和同僚的冰釋前嫌後,那一塲飲酒中,他突然狂性大發地騎上同僚的身上,以雙膝踏著其雙手,揮拳怒吼和侮辱剛剛才出生入死的伙伴。我看到這,心寒了一下;這個"捨己救人"的勇士,竟然突然變成殺人魔一樣輕蔑侮辱別人。導演第一次透露這個人的冷漠。 第二幕導演精心鋪排了James發現一個人肉炸彈,那人肉就是他在軍營外傾過兩句閒偈的小朋友,然後讓他怎樣冒險為了小朋友的屍體而拆彈(本來把屍體連炸彈引爆就可以),又怎樣為了要找出兇手而再冒險出市區追查。可是,當第二天,James再遇見那小朋友出現在自己眼前時(原來他認錯屍了),他轉頭眼尾也不屑就離開。這一幕,我很震撼,James沒有因為小朋友的未死而興幸。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心他做的一切,是在滿足自己的英雄需要,不是那個他要救的人。 最後一幕,當一個平民被迫縛了滿身計時炸彈,而James無能力在時限裡拆掉,他當然就只能跟他說句Sorry,轉身離開。(估計如果是無綫劇,就會拍成男主角捨身以自己來替平民死去然後原來炸彈係假最後皆大歡喜)。 一個戰爭英雄,他要有吃了毒品一樣的心理黑洞,冷漠無情自私,才能不怕死。為什麼我竟看到一個沒有人性的英雄。這個矛盾,造就這電影好看的地方。 結局那超級市塲的一幕,用了大約四秒的停頓,凝結在那一列好長好長的幾百盒cereal盒裡。看似充滿選擇但又千篇一律。James的無助,導演透露了這"英雄"造成的原因。 就算不論導演以那晃動的鏡頭成功型造的真實感(如紀錄片),或是同時以不同節奏的剪接來深種的矛盾(快速剪接的緊張拆彈和突然緩慢的冷漠圍觀平民),就單是劇本,這套都是一套值得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