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速地看完了東野圭吾的<徬徨之刃>,因為太震撼人心了。 如果你的女兒,被兩個少年強姦蹂躪兩天用針管亂插手臂最後因毒品注射過量而死,過程被他們拍下錄影帶好供往後欣賞。你看到錄影帶後,你會殺了他們嗎? 在少年法的保護下,十八歲或以下少年,只要辯稱當時嗑了藥或喝了酒,不是蓄意殺人的話,都會被輕判進感化院二三年,不會公佈名字不會留下案底,這是為了讓他們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可是,法律到底應該保護誰?是受害人還是那強姦了十三個女孩的少年?如果你明知這個結局,你是女孩的父親,你會殺了他們嗎? 不過,當我們為被害者的親人憤慨而責備法律包庇犯罪者時,轉個角度想,判刑,要到怎樣的程度,才能洗淨被害人所受的沾污?才能讓被害人的親人釋懷(或,到底,他們會釋懷嗎)? 如果復仇,那復仇的對象應該只是那兩個少年嗎?要包括助紂為虐的朋友嗎?要包括包庇兒子不知道兒子做什麼卻相信兒子沒錯的父母嗎? 到底少年們把女孩當玩具,殺了人要求別人要原諒他的無心,殺了人以為逃避隔一陣會有人幫他收拾殘局,這是不是他們的父母溺愛做成的? 再換個角度看,如果你是追捕要復仇的父親的警察,你真心想追捕他嗎?警察到底是什麼?是站在正義那一邊嗎?警察到底在保護的是人,還是那個法律? 以上全部問題,東野圭吾都以白描的手法把這個絶對有可能突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慘劇,平鋪直敍地述說出來。作為一個媽媽,這本書令我一邊看一邊心驚胆顫,我只求這事情千萬不要發生在我身上。可是,如果法律還是一成不變,那,導致這些問題少年的胡作非為,我,是不是也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