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見我寫 Blog 寫得咁開心,佢身痕想寫下,但又懶得開佢自己既 Blog,於是借我地方一用 @@ 他的旅遊攝影器材篇 雖然與很多酷愛旅行的驢友相比,我也只在寥寥十數個國家、地方,留下無幾的指爪和足印,實在算不上什麼。但,也想與眾分享一下,旅遊攝影的點與滴。 相信,在出發前,攝影人總會苦於選擇何種器材同行。如先考慮目的地的特性、當時的氣候、旅程的長短、個人的喜好等,都是決定的不同因素。「旅遊拍攝」,是易學難精的一門攝影分支。由於可供拍攝的時間表太短促,只能稍稍駐足便要離開。我們要善用 有限的時間,將眼前的景色凝住,要訣是先有個初步的預設構想。這樣就能決擇合適的器材。 此外,旅遊攝影的通病,大家亦要留意。通常不是呆板沒趣,缺失了迷人的重點,就是雜亂無章,毫無統一風格。 當然定下來後,能在起行前「沙場點兵」,也會帶來點點樂趣。 這裡,我會例舉近年七趟旅程為例,一一細數,並小結每次的得失。 《一、澳洲八日之旅》 由於自己算是個傳統攝影人,多愛以菲林攝影為主,數碼拍攝則在某某特定場景為優。推崇隨意隨心的風格,腳架等可免則免,還是回歸鏡頭與機身為本。當然,腳架的使用真的能帶來更多種的特性,如細光圈—長曝光、改善夜景效果……等,但也不要忘記它肯定是一種旅行的負累。 這次我們是會到塔斯曼尼亞,及墨爾本等地,主要仍是以欣賞天然風景為主,澳洲都市脈動為輔。 預計多是戶外攝影的機會較多,因此要攜帶較穩定可靠的系統。 135 mm SLR 單鏡反光系統,該是不二之選。 對,記得要攜帶偏光鏡,環型偏光鏡 (Circular Polarised Filter) 更佳,尤其在這個優山美地的國度,更是有用武之地。早前,《國家地理雜誌社》曾公佈一篇,嚴厲評擊近代攝影人濫用濾鏡。其實,使用濾鏡在攝影發展史上一直存在,個人認為如何善用及避免濫用,才是攝影人正確的態度。 整理澳洲之旅的裝備,如下: A. Leica R 21mm/3.4 (由於風景以廣場景居多,廣角鏡是必備) 先不說廣角鏡的使用(將會在韓國篇內提及),但更要注意如何選擇此類鏡頭,越是廣角越要留意。除了魚眼鏡外,我們要選擇最少變形的廣角鏡為佳。由於要涵蓋越多的場景,光學的畸變是可以理解的,但一支優良的廣角鏡會以特殊的鏡片結構來抵消此類的邊角變形。 同樣,現代流行的 Lomo 風格的黑角現象,也不該在一支良好的廣角頭上出現。當然,如攝影人刻意要營造此類效果,則作別論。 Dove Lake & Cradle Mountain, Tasmania B. Leica R 35mm/2 (但,由於它是 2-COM 鏡,與 Leica R8 的測光系統並不匹配,用全手動模式較可靠) 雖然 35 mm 確是比標頭(50mm)廣闊,但它能更自然地展現場景。 Dove Lake & Cradle Mountain, Tasmania C. Leica R 50mm/1.4 (大光圈/高速鏡頭,是拍攝低光場景、夜景的利器。因會遊螢光蟲洞,所以也帶它吧) Mole Creek Karst National Park, Tasmania D. Angenieux 70-210mm/3.4 (變焦長鏡,對於影野外動物是必備的) Bonorong Wildlife Sanctuary, Tasmania E. Leica R8 F. Sony NEX-5 (數碼機在高感光值與抗噪能力都是其優勝之處,配上合適的轉接環,所有的鏡頭都能共用之) G. Rolleiflex 2.8F (在城市獵影,傳統玩味十足的中幅 120 相機能充份展現其個性,但整個行程只能用於一時,如體力不夠的話,可以不帶它上路) Melbourne City H. 4 x Fuji RDP, 3 x Kodak 400 UC, 1 x Rollei Retro 400, 1 x Rollei Retro 80s, 3 x Rollei 400 (120), 2 x Kodak Ektar 100 (120) (正片/幻燈片是必要帶備的,而黑白的城市獵影確有其獨特的震撼力) 其他旅遊器材篇 澳門篇 New 越南篇 福建篇 菲律賓篇 韓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