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經看過數本關於如何跟孩子說話的教養書,想對孩子釋出最大善意來溝通,為什麼還是怒吼收場?因為只學了表層功夫還不夠,親子間如何「說出好關係」,孩子從此叫得動,得從科學依據了解孩子開始spa 推介。 想對孩子釋出最大善意來溝通,得先避免出現衝突,才有機會好好說話,專家提出2步驟,幫助爸媽解決親子衝突。 第一步:先自問「孩子為什麼做不到」 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周育如提醒,教養遇到難題,父母應先自問「為什麼孩子做不到」,而不是先問「該怎麼教」。因為搞不懂「為什麼」,卻一直丟出「該怎麼教」的策略,很可能下錯藥,完全無效,只會讓親子溝通愈來愈挫折眼袋槍。 綜整發展理論與專家建議,可以歸納出孩子不同年段對應的發展任務:學齡階段重點是「跟學習紀律相關的自我管理」;邁入青少年最大的挑戰則是「自我認同與評價」。 孩子分齡的行為和管教狀況題,主要來自於爸媽跟小孩對不同階段的任務,有著「品質」跟「速度」的不同標準。比如學齡兒還在培養學習時間感,試圖理解父母氣急敗壞的「只剩10分鐘」到底是什麼狀況,爸媽卻在後面不斷催促、一次交辦5個任務;青少年用自己的方式交朋友,爸媽卻老是緊張兮兮的嫌棄同一掛的朋友,擔心孩子會不會「被帶壞」。 親職專家李顯文就曾經分享,2個女兒小學低年級時,她們一家僑居馬來西亞,午後的雷雨降溫過快容易著涼,因此一下雨,她會希望她們養成關掉冷氣的習慣。有次雷雨下了一陣子,樓上冷氣還在轉,她努力克制想上樓罵人的衝動,耐住性子站在門口等,然後心中倒數3、2、1,開門那刻,「嗶!」她們剛好就把冷氣給關了!李顯文省了一頓發怒,好好的讚美了女兒。她因而體悟:「大人容易急,但小孩再快也快不過父母,沒有人喜歡做什麼都被盯、被碎唸,父母並不用那麼急著做些什麼,只要願意等一下,孩子總是會做好的去皺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