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篇「打工仔曾裸辭求職被HR篩走」,內文說HR篩走裸辭的人,其實他們篩選的條件一向都是神邏輯,即便明知與事實不符,但他們無法一一接見,總要有條件去挑選,而邏輯都是來自現實社會的規限,篩走裸辭、篩走空白期,只不過是增加幾個不入選面試的條件罷了,就算多不甘心,主導權不在打工仔的手裡。 神邏輯有很多種,打個譬喻,明明一些很簡單的 reception 工作,有些偏偏一定要聘用大專生,與他本身的領域無關都可以,那麼為何要大專生呢?世間很多沒有大專學歷但安穩、溝通能力尚可、辦事能力不錯的人,但就是偏偏要大專生。高學歷的可以是常識低能和沒自理能力,例如認為省個兩三千去日本,持之以恆就可以買到房子。 然而,HR偏偏喜歡高學歷和名牌公司出身的,這不能怪責,香港社會對名牌趨之若鶩,大家喜歡看我的兒子唸B萃,我的女兒是H大,我曾經在O泰工作,我曾經在匯X工作。要抱怨HR沒華麗背景就狗眼看人低?可是這個社會便是這樣。 「旅行」已成為年青人放下身段不顧一切的指標,越多鼓勵出走的文章,HR偏見就越深,裸辭、出走、空白期、working holiday,給予一種不安定的感覺,就算明瞭在其中能習得一些技能,除非之後找的工作與此相關,否則很大機會無視之,存在著不切實際的偏見例如還未到30歲,不知道會否再離開一次,諸如此類。 面試,就像一個爾虞我詐的遊戲,誰會把自己的底牌露出來?公司不會告訴福利不合乎市場水平,或是突顯個別老臣子來證明工作氣氛和諧到低流失率,甚至那壓根兒並非真正的招聘,只是想套料作市場指標作參考 (就是省中介公司的錢去取特定的資料)。而應徵者不會告訴自己真正的弱點,甚至誇大自己的能力希望能夠獲得聘用的機會。 從CV開始,騙不了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CV要寫的吸睛,當然要有亮麗的工作歷史,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擁有,如果擁有名牌公司,只管把這些都寫進去,哪怕中間有空白期,又或是無法提供工作證明的,留空也可以,空白期留在 cover letter 或自我簡介精簡地說明,然後面試時解釋,但謹記要準備好一個合理而且對方覺得動聽的故事。當然沒有名牌公司背景的話,也只能老老實實交代工作歷史。 進入面試階段,HR不時會問到興趣和平時做什麼,別以為是智障問題,其實是看應徵者的性格及有多穩定(一般與事實不符),筆者十年前還會回答興趣是旅行,但現在不敢回答了,只要略過不說就好,或者如果真的想表達自己喜歡旅行,那大概就是有年假,偶爾出去散心那種程度便好了。越是強調自己有多喜歡旅行,HR越怕忽然離職出走,繼而心裡默默地篩走應徵者。 裸辭的原因,雖然說照顧家人比較容易接受,但若非有其事,那得要編個合理的故事。當以為過了HR就錯了,除非是非常非常大的公司,隔得很遠,否則這些都會變成茶餘飯後的話題,來到新職場,不免有人愛打聽八卦,若無法自圓其說,還是不要說照顧家人。也許筆者曾經有不少荒謬的經歷,所以裸辭很多次後再面試,沒有一次不成功,其實裸辭的原因只要合理的話,HR的神邏輯還是會停止的。 至於空白期,筆者通常表示接散工,因為無法提供工作證明,所以沒有填寫在履歷裡,期間也不要忘自己寄過CV出去只是石沉大海。如果曾有散工的經驗,說不定能成為賣點,能否扭轉乾坤,這就看時機與技巧。筆者回歸後接了一些散工,恰好與剛上任的工作有那麼一點的關係,面試時,HR聽到關鍵字,手就動起來寫東西,雖然不知與聘用有否關係,但至少觸動到對方。 初出茅蘆的大專生,很多時候會在正式投入社會前有個 gap year,面試時只管表現穩定下來的決心,中立地說出旅途中學習所得的,而這些盡可能要切合到工作需要,假如說路途上認識很多人,這對工作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切忌強調多愛旅行,旅行有多好,HR還是怕聘用後隨時出走。另外,盡量別要說想作嘗試,看這份工作否適合自己,如果HR夠狠的話(筆者也曾經問過出口),會問如果不適合的話怎麼辦?應徵者一時答不出來。 雖然挑選面試者的主導權在HR,篩選條件增加是不爭的事實,不過,一旦有機會進入面試階段,那就是包裝自己、推銷自己去取得工作(之後賺錢繼續去旅行)。 最後,當真的來到辭職的一刻,謹記人際關係打得好,好來好去,這是為了日後而鋪路。 【斗斗宅記】>>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 遊歷超過30個國家/地區,曾在台灣旅居一年半,遊歷日本旅居數月,加拿大打工換宿體驗兩個月北極光,遊記於 U blog、DC fever、likeJapan、now.com、旅行吧!Travel Bar 刊登,歡迎洽談不同形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