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元屢創新低,往返日本的機票便宜到一個難以置信、不買白不買的地步,朋友們的旅遊熱點從幾年前的東南亞轉移到台日韓,其中日本佔大多數。 未出發的朋友,對日本有著不同程度的憧憬,說他們友善禮貌,說當地食物好吃,抹茶控更不必說,期待到不得了,又說藥品便宜實用,商品美麗精緻,反正就很好很棒。然而,回來之後,美好的憧憬就像泡沫一戳就破,不是我誇大,有幾位朋友直說失望。 其中他們提到的大阪,特別是心齋橋,覺得很香港,很多大陸人,店舖也是平時看到的大牌子,買東西時,店內的寫著簡體中文的標語,店員都沒笑容,並沒有日式百貨的禮貌,除了店員是日本人之外,感覺無一不像香港。朋友逃離香港,就是為了片刻的安寧,可是這有如理想邦的異鄉卻有著熟悉的感覺,找不到一絲一點身處外地的感覺。 香港是國際大城市,大阪也是,大城市就是這個樣子,不然大財團如何在世界上於各地立足?熟悉的品牌林立,無可非議。要麼就去較為偏遠的地方,不然大城市就是如此沒特色,如此熟悉。再者,到處都是大陸人,不然就是香港人,所以感覺更像下班後逛街的香港。 然在各國經濟低迷之際,強國依然可以一枝獨秀的跑出來,那些人錢太多了,來個流於表面的土豪式旅遊,像是在逃避什麼似般地猶如蝗蟲一窩蜂闖到外面去,數量太多,處理之,清理之,不能溝通也罷,雙方無可奈何,要就要,不要就不要,亦無法投訴,但聽得懂人話的卻無視之,強詞奪理式要求與投訴,那是有多疲累,沒笑容也是能想像得到。我看著店員,身同感受,默默地拿著戰利品到櫃台結帳,有時不忍的說一句「辛苦了」。 然而,雖然大陸人揮金如土,但是比起諸多要求的港台人,訂了飯店而棄之,付了點錢卻無視 terms of service 還要一副理所當然的嘴臉,還好上了一點。 事實上,很多時候,日本人在華人社會裡被高尚化,不少文章喜歡拿中日比較,日本的教育是以不要給別人製造麻煩為前題,而內地的教育就是以靠人際關係及利益為前題,後者往往給予普世價值巨大的衝擊,但前者有些莫名的堅持亦令人費解,只感覺到差異而非衝擊罷了。人們對日本的印象,加上比較,自不其然有著好感,只是來到當地後,旅行那幾天、眼前那瞬間的事實跟文章寫的不太一樣,難免有種失落感。 然則最讓朋友生氣的是日本人不懂分辨,把他們歸納為大陸人,餐廳排隊很久,或是先讓在地人進去,讓旅客在外面等上好幾個小時。吃完後,覺得並沒有如書中或傳言中那麼好吃,白白浪費了排隊的時間,可知旅行的時間有多寶貴。 從前我也有點在意把我歸納為大陸人,可是在地人不是理所當然的懂得分,譬如說看到金髮外國人,未必能分得出英美澳紐,不然就像印巴藉人,在我眼中幾乎全都一個樣,現在大陸人的化妝和打扮能力很高招,看了十幾年客人的我都有時分不出來,只有開口說話才能分辨得到。 而傳說中的名店就是憑著獨特的手藝,雖不至於千錘百鍊,但就是花了不少光陰與工夫,不是隨隨便便就學得來,分店越開得多,自然就沒本店的好吃,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還是要抱怨一下,或大喊一聲「伏了」;難不成要每一本書、每一篇文章都寫清楚「如有差異,僅作參考」嗎?若然怕中伏的話,可以去M記,高度的機械化,以使致全球統一,到哪個城市吃的味道幾乎一致,甚至統一化後能在地化,製作一些本土才有的特色食物,說起來前陣子有草莓派,我也好想試試看哩。 難道只有旅行的時間才寶貴,其他人的時間就一文不值了?日本人愛排隊而且有耐性,港台人差不多,也是一樣愛排隊,但沒有太大的耐性,大陸人則不愛排隊,最愛插隊。 啊啊,在朋友的印象中,這個地方現已不同了,沒有如此的美好,還有世界各地也不一樣了,法國巴黎,義大利羅馬威尼斯,只有大陸人依舊始終如一的沒有改變過,給予了普世深遠的衝擊。 看到如今的心齋橋,交織著不同的因果,那到底是誰的錯? 【斗斗宅記】>>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 遊歷超過30個國家/地區,曾在台灣旅居一年半,遊歷日本旅居數月,加拿大打工換宿體驗兩個月北極光,遊記於 U blog、DC fever、likeJapan、now.com、旅行吧!Travel Bar 刊登,歡迎洽談不同形式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