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裡,我總是面臨著一連串的自我反思。學生在放學的時候,總會習慣性地問我:「老師,課本可以放教室,還是要帶回家?」顯然他們在學校,也遇到過同樣的情形。 其實我並不關心課本放在哪裡,因為對在國外受教育的我而言,這是一件非常小、非常不重要的事。但我關心的是,這件明明不重要的事情,學生覺得自己可以決定,還是必需問大人歐盟護照?如果孩子跟大人都一致認為,必須由「大人」決定,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 學生需不需要問老師,才決定今天學的知識可以放教室,還是要帶回家? 如果知識已經在腦子裡面了,根本不可能留在教室,那麼為什麼還要帶課本回家? 會不會是因為「大人」覺得,「課本」比「學習」本身重要激光脫毛價錢?我從小也一直有這樣的懷疑,教室裡面的「大人」—當然就是老師,究竟覺得學生安靜守秩序比較重要,還是學習比較重要? 肯?羅賓森在《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這本書裡面,提到一件我沒有想過的事:「童年」其實是相當新穎的概念,這個概念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在歐洲與美國成形。在那之前,小孩被當成小大人,必須擔負生活與工作的責任,一旦長大到有足夠的體力,就得做大人的工作豐胸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