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嘉燕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katetam1228/ 每頓餐飲都有它的獨特意義: 早餐是每一天的新開始, 在忙碌追趕之前, 於清晨微光中吃個早餐而不是空腹子衝出門口, 是一種善待自己的方式。 午餐是中場暫停, 給上班人士喘一口氣的空間。 下午茶是悠閒,吃著小點心, 和三五知己聊天的放鬆時光。 晚餐則是離家辛勞一天, 最後和親愛的人團聚, 回歸「家」的感覺的休息時刻。 這幾天隱約糾結於種種徘徊「釋懷」與「執著」之間, 兩頭不到岸的半桶水想法: 脾氣差、EQ低、胡亂發瘋明明是他人的問題, 為何我要受氣? 為什麼有問題的人永遠不會察覺自己的問題而只懂指控別人? 為什麼我都把他人的問題扛上身了? 為什麼我都因為他人的問題而弄到自己難過而他人繼續風流快活? 是否我只可以選擇轉化自己的內心? 是否我要讓事情過去, 不要再把自己不斷輪迴逗留於傷害的那一天、那一刻? 是否我不再介懷,就算他人仍然繼續藐視, 我仍可以自在地活下去? 是否就算別人記恨, 一直把我拉扯倒退回受傷的那一天、那一刻, 只要我選擇向前,放開心懷, 我就不用再被他人扯回無限的惡夢之中? 咆哮的迫切惡臉、尖銳吵嚷的那一天已經過去了, 就算他人不讓那一天過去要一直停留在心, 並用各種動作拖你下水沈淪著, 你也可決斷讓那一天、那件事情真正從自己心裡過去。 自己糾結好久也沒出路, 我知道我需要別人善心的提醒和開解, 有些相同的想法, 自己反覆沈澱也摸索不到出口, 要由聆聽之中才能覺悟, 才出現認同的確定。 還是要學習信任別人, 接納需要別人支援的自己。 我以為以我渴求依賴別人的個性, 抱著煩惱是很難聆聽別人, 一旦有人在面前張開雙手盛載, 我就會傾巢而出訴說心裡話,淹沒對方。 結果我還是能按捺著急躁的內心, 先聆聽,沈澱自己,之後才傾訴。 我喜歡抽絲剝繭分析事情, 和追究事情背後牽動情緒的一連串原因, 而非「算啦」、「不要想啦」、「忘記吧」這些表面的逃避。 但最後要達到的, 是釋懷、是自由、撥開雲霧的晴朗境地, 而非日復日沈淪煩惱和低落的困局之中。 日復日的拉扯夠了, 心裡過不去的主要恐懼也知道了, 不要再孤獨地停留黑暗無光的走廊中, 最後只是要讓事情自然、輕輕的過去, 如粉末吹散。 自己放過自己。 這次選擇吃個早餐, 用新眼光看透灰塵舊事, 迎接新一刻開始。 文: 譚嘉燕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katetam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