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嘉燕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katetam1228/ 對於輪休人士來說, 可以在星期六拿到全天或半天假, 緊接著星期日放個悠閒的連假, 是小確幸。我們只想簡單做回自己。 「明天是假期」的日子, 無論如何最後都會過得很寫意。 今個假日下午, 到了間小cafe嘆了個all day breakfast。 我沒有小店情意結, 小店不一定有人情味和溫馨, 人與人之間不一定會發生動聽的故事; 連鎖集團的店員不一定冷漠, 可能也有懷著抱負在努力工作的員工。 看事情盡量減少二元對立的思維。 但今天能選中這間小店cafe, 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畢竟賺錢很痛苦,若花錢花得不值,會很懊惱。 這間店的員工不知是否老闆的女兒, 掛著服務行業難得的親切笑容, 而且她留意到我找不到刀子, 翻餐具翻到「咔咔」聲的, 她就走過來幫我一秒找到目標。 而且她送上剛煮好的食物時, 有細心提醒我要小心燙口。 有點感動!我好像是個容易因微小事感動的人。 不知是否內心對「人」有太多負面的猜疑, 所以一遇到態度溫和一點點的人, 已經會很感動。 不過日常中遇到對待自己很好的朋友, 雖然感動,同時會有很強烈「不好意思」的感覺, 好想把自己包起來、躲藏起來, 但明明心裡就是很渴望被關注、愛護的人。 果然超級矛盾,哈哈。 我應該是對「L」字型的座位有些情意結。 坐進去角落的位置很有安全感。 想進入人群,也想逃離人群。 這幾天一直隱約想起, 在11月尾一個下著狂風大雨的晚上, 我在寧靜的空間跟一個不算熟稔…… 卻又認識了很久的她第一次坐下來聊了蠻長時間。 她對我說: 「妳不覺得一直猜想別人如何看自己是很累的事嗎?」 我也是近這一年經過幾個人的提點, 才肯承認自己是個非常在意他人眼光, 又會猜疑他人想法的人。 因為我以前一直都理所當然以這思考模式生活, 習慣了,就更難以察覺什麼,難以承認。 「群體」與「自我」是有一種微妙神奇的對應連接, 但應該不是我從前那種: 「別人優越就意味著我的不足夠」這類陰暗的比較想法。 他/她很好、備受認同的同時, 我也可以很好、也有值得欣賞之處。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本身內在的特質, 每個人的特質都是可以平等共存,沒有高低之分。 儘管我很難從心真正體會沒有競爭之下的愛。 現在的我,只能觸摸到模糊的輪廓, 其他的,都只是膽怯的想像。 文: 譚嘉燕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katetam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