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以來,我迷戀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粵語電影,身邊不乏友人大感驚訝,異口同聲說:「乜你咁老土架!」落俗的陳腔濫調,無須邏輯推理早就預料到電視裡的劇情發展,大團圓的結局何嘗不是普羅大眾最渴望看到的嗎?其實,在眾多粵語「殘片」中,有不少場景取材來自澳門,也有以澳門作為電影背景。電影裡的澳門化身為一個供失意者的避難所和人生中轉站,甚至是尋覓愛情歸宿的泉源。現在,當我們談及到澳門代表性的地標時,大家必然會說是大三巴牌坊,但原來五、六十年代的粵語電影多以內港碼頭作為「過大海」——澳門的象徵意義。關於澳門內港的起源歷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紀中葉,澳葡政府將沿海海灣修築拉直成隄岸,由媽閣一直延伸至沙欄仔。昔日風光一時的內港,現時她只是澳門舊城區重要組成的一部分。 沿著內港一帶,橫街窄巷裡隱藏著不少平民美食。每次走過沙欄仔,總有幾間小店擠滿了食客,店舖的的骰骰,想不到有那麼多人專程為食而來。有次,我們幾個嘴饞的傢伙打算吃火鍋,選擇了好幾間也拿不定主意,突然在腦海中閃出沙欄仔三個字;結果,就隨意到了那間以海鮮煲做主打的小店。 大獲海鮮煲 坐下來不用多說,我們連菜單也不需多看一眼,立即點了大獲海鮮煲。海鮮煲的份量蠻豐富的,小鮑魚、蠔、青口、燒肉、白蜆、蝦、蟹、魷魚、蟹柳、鯪魚球、九肚魚等,少不了紹菜(大白菜)墊底。湯底略鹹,幸好鍋裡的紹菜能吸收鹹味,或者喝幾口可樂解解渴。似乎大獲海鮮煲未能醫肚,左手搓搓肚腩,右手拿著菜單,彷彿在字行間探索些甚麼,「椒鹽」是後續的關鍵詞,好吧!再來個椒鹽粟米和椒鹽雞翼。 椒鹽粟米 椒鹽雞翼 澳門興起椒鹽粟米已有一段時間,是小炒、火鍋店常見菜色,不過,說起來該店的椒鹽粟米味道不錯,有驚喜喔!極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