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失業待在家中又熱又悶,在這個氣溫高達攝氏35度的下午,我在家中熱不可耐,閒極無聊竟跑到了小時候成長的地方逛逛,百感交集。從前不會明白,為甚麼爸媽很喜歡到兒時成長的地方懷緬,並為其人事全非而覺唏噓。原來,事隔多年後舊地重遊,感覺竟會如此複雜,或許人到了某個年紀,就會開始回味,正所謂,回憶永遠是最好的。 小時候,由於爸媽都要上班,早上便轉交我到外婆位於屋邨的家中生活,我在屋邨小學中上課,下課後總喜歡跟同學刻意繞到邨內的公園。有時候會在辦館中買點小吃,而那時候零用錢有限,總喜歡到那家小小的文具店撿些別人不要的扭蛋玩具或閃卡。有時候考試完了早點放學,我們又會在屋邨下的公園聊天。 由於那是屋邨小學,因此很多同學都住在這條邨內,要不也是附近的大廈。那時候,屋邨還沒有設置管理處,當然也不用按密碼進入,因此同學們都會熟知大家住在哪。功課做完了,甚至會互相跑到對方的家門前「拍門」邀約出街玩。 從前的遊樂場沒有多多限制,不準玩這玩哪,我是在屋邨下的遊樂場學會騎單車的。屋邨內也有很多小孩子跟我一樣,這個遊樂場終成了我們「鬥車」的場地。由於那時還未有社交應用程式,這些「車友」早就沒再聯絡了。 那時候的小孩好像不會太易跌傷,印象中,遊樂設施旁根本不會設有大量軟墊,我們在此跌倒過、流過血,是我們成長的回憶。 慶幸辦館仍在,卻沒了當日的風味 今天來到此地,辦館仍在,卻變成了仿如連鎖零食店的裝潢,懷舊氣息不再;文具店依然健在,卻沒了當年紅極一時,甚至需要排隊扭的「YES」卡;屋邨的後山曾經能讓我直接不經樓梯跑上山,如今為了安全已建了重重鐵絲網,泥地亦鋪上了死板的石屎;公園已沒了昔日高高的鐵滑梯,取而代之是這些分不清給老人家還是小孩子玩的「健身設施」,大抵怕了小孩子會跌傷。 從前,這個時候總會有很多小孩子在公園嬉戲,今天只看見幾位待在乘涼的老人家。幾年前,跟表弟表妹來此遊玩,已開始覺得冷冷清清,大概,今天的小孩子若非要補課或參加興趣班,便是待在家中打電動吧?天時暑熱,誰會有興趣在公園玩? 雖然,回想起那些燥熱的夏天,我們也是在這個公園內玩得滿頭大汗,不亦樂乎。 看著那些蓋上了大閘的屋邨入口,我要走回大街竟得繞路,再不能像從前般「直行直入」。社會改變了,人與人之間多了防範,保安好了,卻失去了從前的熱鬧、鄰里之間的友好。我相信,如今已不能再聽見那些「叫賣佬」的聲音吧? 會否,有天連「曬果皮」都被禁、被批評作擅用公共空間之類罪名? 幸好,不變的是,我還看見那熟識的「曬果皮」畫面,仍是屋邨中最經典、最熟悉的畫面。 沒有小孩的屋邨公園,總覺少了點生氣 這個下午,我繞著屋邨的公園走了一圈,那些成長時跑跑跳跳的回憶都一一回來了。只是,看著這些冷冷清清的公園,難道今天的小孩子已對室外活動再無興趣?還是,如今的小孩保護過度,已不能再隨心地,甚至「忙」得沒時間在室外活動? 我在想,假如我此生有幸有個兒女,到底我會給他或她一個甚麼樣的成長環境? 舊地重遊,突然想到了很多很多。今天,我明白了那種「懷緬過去常陶醉」的感覺了。或許,我真的老了。 苦笑。 攝於馬頭圍邨,香港 個人旅遊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360.days.in.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