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我是一個很討厭買手信,甚至是收手信的人。 我會買手信,看到甚麼朋友或家人喜歡的東西,一樣會買來當手信,我卻很討厭那種「為買而買」的感覺。 坦言,一個人去旅行看到美景時,沒有一個身邊人跟你一起「嘩」,確有點落寞;吃得美食時無人跟你大叫「好好味呀!」也有點沒趣。可是,這種當地的「風味」,硬要我帶回家作手信,我卻覺得多此一舉。 還記得有一次因工務,於北京買了一隻真空包裝的「北京烤鴨」回港,還未放入口已真心說了一句「What the fuck?!」。偏偏,有很多人真硬要你買一些手信回港,跟他分享所謂的當地味道,你做不來又會說三道四。 我很討厭一趟旅程的最後一兩天,總得花時間強行買手信回港「應酬」,花了自己旅遊的僅有時間去選手信,卻隨時會被人說「咁少咋?」/「咁難食嘅?」。不過,在香港的文化中,這「習俗」又一定要做。 當年實習時,曾跟一位美國同事旅行,雖知美國不像亞洲地區,可真沒有甚麼「傳統手信」好買,為免被朋友「圍攻」:「冇手信嘅?」,我隨意在樂園內買了一盒巧克力。美國同事很好奇我怎會買這些東西,我告訴她,這是我們的文化呀!她很疑惑地問:What's the point? 當「買手信」從心意變成了「必做活動」時,便會淪為「為買而買」,大家又有沒有想過「買手信」的背後意義? 一次聚會中,有朋友去了歐洲旅行,對我們坦言歐洲的東西太貴,便從衣袋裡給我們送了他旅行時用過的火車票尾。看著那些破舊的車票,在收與不收之間,大家不禁尷尬起來,離開以後,朋友們更馬上把車票掉到街角的垃圾桶內。 我全不介意別人旅行後沒手信,我覺得友人跟我分享的故事、照片已是最佳手信。當然,最好的手信,我永遠覺得是名信片,而非那些隨便在機場購買的鎖匙扣或甚麼糖果。買了一些手信送贈,是心意當然也會接受,但始終無需「為送而送」,苦了自己又令他人尷尬。 每當去完旅行後,都會有很多人突然找你:「手信呢?」,我總會反感不已,恕我直言,我真心覺得:老奉咩? 我很怕這些「手信」文化成了一種壓力,一種買不到手信就要被「追討」的壓力,甚至買了手信還得被「嫌三嫌四」的壓力。 旅行是屬於我的,這是我的經驗,我不想被別人的要求而「騎劫」了。 手信這回事,「有心」便夠了。 攝於中谷堂草餅 @ 奈良 個人旅遊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360.days.in.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