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接觸不同學派的治療理論,應該會聽過沙維雅(SATIR)吧。 我不是該學派的治療師(THERAPIST),不過有幸於在學的期間去聽課(俗稱SIT堂),聽到張教授的講解,獲益不淺。 整個模式當中,覺得最可以獨立套用的就是冰山,因冰山很能夠解釋很多人的狀況。 水面上的,只是表面,例如行為、說話、動作、衣著等。但水底裡的,卻是一層又一層不同的內部運作,情緒、思想、自我感覺、甚至世界觀等。 冰山又易於讓人理解不同學派的切入點,行為、情緒、思想,令人明白究竟在處理什麼,要理解一個人的時候又如何去一層層抽絲剝繭。 另外印象這麼深刻,是因為它跟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核心理念有重疊吧。(利申:我亦不是CBT的治療師,但是是它的愛好者) 因為冰山底層的都是認知層面的理解,例如「怎樣看別人的行為」、「對別人的行為有什麼期望等」,甚至是自我觀感「我是一個怎樣的」都跟CBT十分相近。 感受(情緒)是短暫的,即使是DEPRESSIVE EPISODE的時候也會有BACK TO NORMAL的時候。 而個人的思想模式、自我理解及觀感卻是持久的。 相信大多數男生都想「持久」吧。(誤) 其實如果可以不被情緒所淹沒,那已是成功了解自己的一半了。 齊來把自己的冰山劈開吧! Mr Worker PS:觀迎任何留言、交流、提問、查詢、批改,隨意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