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賓預展: 2018年8月9日至11日 開幕酒會: 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下午6時正至8時正 展覧日期: 2018年8月13日至15日 地點: 明畫廊 (Illuminati Fine Art), 香港中環荷里活道31-33號 中國書法藝術與文字演變的發展,從時序主要分為五種書體,即篆、隸、草、行、楷。五種書體雖風格及形式不同,但內在的筆法連貫相通,一脈演變承傳。篆、隸、楷於書法藝術的書體性格上為功底性較強的書藝表現,其著重筆法的掌握;行、草則為表現性較強的書法風格,下筆疾書、為自由奔放之藝術表現。 《墨無界》— 書法聯展將展出八位院士與學者以各種書體,分別演繹中、韓兩國歷代重要文學家及詩人的作品,中國有李白、杜牧、辛棄疾、蘇軾等;韓國則有鄭夢周(Jeong Mong-ju)、黃真伊(Hwang Jin-i)、李滉(Yi Hwang)、鄭道傳(Jeong Dojeon)等, 其於筆墨中均彰顯獨立之精神面貌。 是次展覽將展出鄭培凱一系列精彩的書法作品,當中其所書蘇軾的《前赤壁賦》及《後赤壁賦》,兩詞之筆墨一氣呵成、神采秀逸,其行書風格極盡圓熟,功力令人欽嘆。鄭氏於1970年獲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在美期間鑽研明代以後的歷史,比較中西方文化交流。其曾提及「書法是線條藝術,也是空間中線流藝術,也是空間中線條流動的藝術。字跡流動的空靈或滯重,牽動人們的情感與脈動,影響人們的心境與情緒。再加上文字內容所藴積的文化感染,便會編織出錯綜複雜的藝術展現,凝聚成生不息、可持續發展的書法藝術的傳統。」 另一被受矚目的書法作品《集古學社》由何繼善所書,作品高1.8米,行字挺拔、氣魄尤大。何氏為應用地球物理學家,創立和發展以偽隨機信號電磁法和雙頻激電法為特色的資源勘探地球物理的理論和方法,被國際上譽為應用地球物理界一重大事件。其自幼喜愛書法與楹聯,長時間擔任教育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並積極在工科大學提倡人文和書法教育。 金耀基所書之崔致遠的《秋夜雨中》及朱熹的《觀書有感》有著其獨特的個人風格,字體輕盈灑脫。其書法中的「形式」受啟於敦煌榆林窟「文殊變」與「普賢變」二畫筆法。據悉畫中諸天菩薩雲步相連、滿天飛動,盡顯線條之美,故此啟發金氏以「鐵線描」和「蘭葉描」來書寫。金耀基自幼練習書法,年自中大退休後重新提筆,寫書法成了其近年修為之一,侯軍曾評論其在筆墨之間「中鋒行筆、骨力剛勁、神采畢現」。 至於區大為的書法作品以其自作詩《見屋後山中野豬出沒》尤為突出,整體行列分明、佈局緊湊,字強勁有力且用墨極濃、線條粗幼配合字形大小變化,可見區氏書法之神韻氣勢。其隨吳子復學習書法和篆刻,後自學山水畫,亦曾於各大專院校任教書法和篆刻的課程。區氏之書畫作品自1981年起多次入選「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其作品於美國、英國、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展出頻繁。 展覽中三屏之蘇軾詞《赤壁懷古》為潘雲鶴所書,其作品字內行間一氣呵成、行氣嚴整。潘氏曾擔任浙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正部長級),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顧問等職。潘雲鶴認為藝術在多方面都與科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講究對稱、協調、節奏和突出重點。再者,其認為從事藝術創作者擅長形象思維,若缺之,則難以創新;從事科學者則擅長邏輯思維,不然,無法深入真理的腹地。 另外,王汎森則大量選取了韓國文學家及詩人的作品,如鄭道傳的《奉題東亭竹林》、《訪金居士野居》及黃真伊的《青山裡的碧溪水》,當中可見王氏之筆意奔放,體勢連綿。王汎森為歷史學家,並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獲選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於早年接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院士主要從事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文化史、學術史以及史學史研究。長期關注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的兩次思想轉型、明代後期以來商業社會、城市文化與農業文明為主的思想心態之間的較勁與磨合等。 謝和平所書李白的作品也別樹一幟,當中如《山中問答》及節錄《渡荊門送別》等書法富韻律美、筆墨節奏跌宕多姿。謝氏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四川大學校長,兼任四川省科協主席等職務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其先後被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英國諾丁漢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謝氏之書法作品於中國廣泛展出,並受邀「書法傳統與當代人文修養」高層論壇及中國書法金陵論壇。 至於徐揚生的書法作品選自韓國思想家李滉之《春日溪上二絕.一》及《春日溪上二絕.二》,其字結體以方整為主,附以圓潤的筆法,字迹清晰、雄强茂美。徐氏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同時兼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其研究的領域包括機器人、控制與動力學,包括空間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穿戴式人機界面及智慧混合動力汽車。徐氏認為學習書法之重要元素是「看」,其認為都市人忙碌,若没時間練字,也可隨身攜帶字帖欣賞,多看能使人博采群長,學藝深厚。 《墨無界》—— 書法聯展為期十天,旨在提升大眾對中國古代漢籍的了解,同時期待青年學子以文會友,開展書法交流活動,繼而探索中國歷代漢籍相關學科文獻,以書法重現古代文獻的學術價值。 關於「明畫廊」 「明畫廊」致力於策劃具前瞻性、啟發性的展覽,向亞洲和國際推廣中國當代藝術及新水墨藝術,促進國際藝術界之交流,為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收藏家、策展人與藝術機構建立交流平台,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藝術機構。 畫廊位於中環荷里活道31-33號,佔地逾3000呎,分上下兩層,地面層為展覽空間,地庫層為藝術交流空間。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 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週日及公眾假期只限預約) 網址﹕www.ifinear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