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職場媽媽的梁莉芳,想告訴曾在工作與家庭面臨掙扎、覺得自己是「失職媽媽」的職業婦女,不需要過度放大自己的罪惡感,因為不論是專職媽媽或是職業媽媽,孩子都可能從媽媽身上,學習不一樣的人生功課將軍澳通渠。在大學教書的工作,不若大家想像的,有寒暑假,沒上課的時候就是自己的時間,不少的會議、同儕間的交流都安排在週末、晚上,這些學術工作者比較有空的時間。小孩兩歲以前,我婉拒了所有週末晚上的工作,遑論出國開會。記得「解禁」後,我答應了一次夜間演講,出門前,孩子帶著情緒的問:「媽媽,為什麼暗摸摸妳還要出門工作?」我相信,這是很多職業媽媽都曾面臨過的矛盾和掙扎,不只被孩子質問的那一瞬間,直到現在,在親職與有薪工作輪班的隙縫間,我還是常問自己:「我為什麼要上班?」甚至,擔憂對孩子帶來的影響滅白蟻。回答孩子這個問題時,我通常給他很多答案,從他最能理解又具體的經濟因素開始講起:「媽媽有工作,才有薪水,可以買你需要的東西。」隨著他慢慢長大,我會和他分享工作對我的意義,以及我從中的獲得。身邊不少朋友,在孩子出生後決定離開職場或轉為兼職,她們在母職的實踐裡(重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我曾經請過半年的育嬰假,那段暫離工作的留白時間,讓我得以學習適應(但從未完全適應)媽媽的新身份,得以從有薪工作和母職輪班的時間賽跑裡,稍稍得到喘息,也讓我更加了解自己:雖然育兒帶來滋養,但我同時需要從工作裡完整自己。不過,即便做了選擇之後,我還是經常懷疑自己的決定緊緻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