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拯救孩子的擺爛思考病,免不了需要對這個現象深入探究一番。還是回到老話一句,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功能的,不是用來幫助自己更為提升,就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想一想,如果在一個公開場合,例如演講或會議上,裡頭最有權勢的人(通常是拿著麥克風的人),突然問你個問題,或邀請你發表意見,而你的腦中一片空白,同時,你發現,你的手心冒汗、呼吸急促、肌肉緊繃,你試圖張開嘴,卻一個音也發不出來。我相信,你也會很想就把「不知道」三個字,脫口而出吧!因為,當說「不知道」時,雖然什麼都沒說,但也至少說了三個字,可以交差了;而當說「不知道」時,如果對方就不再繼續問,你就脫離險境了吞嚥障礙。所以,「不知道」這三個字,確實具有保護功能,讓你免於繼續處在尷尬與煎熬的狀態中。而對青少年孩子而言,更是如此。如果說了會被罵,不如不說算了 青少年孩子很聰明,當他們知道,回答大人的話,很可能受到批判時,他們就學到「少說比多說好,沒說比有說好」。但如果被要求不能不說時,「不知道」就成了讓師長即使惱怒也沒輒的防禦武器了愛滋病檢查。什麼,被批判?沒錯!大人總是很愛批評孩子的意見。於是,許多孩子便從一個原本好思考、愛發問、願意嘗試回答問題的孩子,成了將「沈默是金」視為圭臬的信徒。於是,在青少年的團體中,不輕易在課堂上對師長發表自己的高見,是孩子們的默契。因為講了也被罵,沒講也被罵,那麼乾脆就說「不知道」好了。連帶著,也不需要去思考任何大人的提問了。看在大人眼裡,便會好像一副對思考有著消極態度的動物隱適美 價錢。其實,孩子陷入了「認為講了一定會被批判→焦慮不敢講→被罵得更凶→更焦慮不敢講→放棄思考→說不知道帶過」的循環機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