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超常而沒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會成為轉瞬即逝的火花。許多意志堅強、持之以恆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遲鈍的人。都會超過那些只有天賦,而沒有毅力的人。懶惰就像是是一種毒藥,它既毒害人們的肉體,也毒害人們的心靈。無論多麼美好的東西,人們只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這美好的東西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想生BB。說句老實話,真正的智慧總是與謙虛相連,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樣寬厚。淺薄的嫉恨,和無知的輕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勞動、不尊重勤勞的表現。人們常說:播下行為的種子,你就會收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割一定的命運。古人雲:“聞雞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讓我們養成勤勞的習慣,培養勤奮的性格,收割豐收的果實公司名註冊!我曾經用清華大學的這個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題,要我的個別學生寫文章。發現學生雖然能從正面理解“自強不息”的意思,然而對它深厚的意蘊卻是不甚了了的;至於“厚德載物”,絕大多數人更是字面意思亦不能了然,對此我覺得是非常遺憾的。當我從書上看到了這麼一句話,上面說,我國學校校訓之最佳者,當推清華大學的校訓,因為它表述的是傳統文化的精粹。“自強不息”,出於《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斷運行,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樣不斷運行,不斷努力。“厚德載物”,見《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的地勢就是厚廣,可以承載萬物,君子取法地,要積累道德,方能承擔事業皮秒好唔好。所以說,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要人們效法天地,在學、行各方面不斷去努力。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源於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學者,能深刻體認這種精神並自覺加以踐履,如孔子,自述“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有一次在河邊對學生們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是激勵他們效法自然,珍惜時光,努力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