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 @hongkongerinusa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erinusa 續上 … 嫁來德州, 要融入老美家庭並不容易, 婆婆公公四名子女開枝散葉, 連姨媽姑姐也計在內的話, 隨便數到二三十人, 面對這群來自不同語言文化的老外, 很容易有被孤立的感覺, 尤其當他們問盡了各種香港歷史, 打探過我的一切, 好奇心減退之後話題便越來越少, 幸好Mr.B總會守護在旁, 最重要的, 還是有囡囡作伴, 我們兩母女同坐一條船, 漂洋過海來到亞美利加, (說得文雅, 現實是坐AA航空來到美國德州..XD), 甚麼事都共同進退, 其中包括學當這大家庭的亞洲媳婦 … 當日和B先生還在約會時, 為了確保阿女會喜歡海外生活, 曾經來美國實地考察, 意料之外的, 是那一趟旅程為她與外甥C種下了情苗(在這篇有提到), C後來又遠赴香港展開追求, 及至搬來德州, 女兒要兼顧學業和愛情, 做媽的固然擔心, 囉嗦嘮叨少不免, 然而經過老娘十多年來的「特訓」, 阿女已練有金剛不敗之身, 知道如何應付這位過氣虎媽, 一於拖照拍、書照讀, 成績依然彪炳, 又考得各類奬學金, 為B省了不少銀両之餘, 也封了老媽的煩嘴, 女兒能順利過渡新生活, 外甥C的支持亦應記一功, 所以當他們決定要拉埋天窗時, 兩老也不感意外, 一於來個親上加親, 咱們的關係可真是錯綜複雜: Mr.B: 後父、舅父、岳父 我: 舅母、岳母 女兒: 繼女、nephew’s wife C: 外甥、女婿 哎吔吔, 每次想到這裏我都覺得有點頭暈, 總之女兒跟外甥C無任何血緣關係就是了… 題外話: 原來根據美國傳統, 婚禮是由女家付費(有關文章在此), 作為一女之母, 我寧願跟隨東方習俗, 由男家付禮金好得多了! 老實說, 我才不理甚麼傳統, 凡事應該量力而為就是了, 結婚是一個形式, 豐儉由人, 只要新人喜歡, 旅行結婚、跳傘結婚、簽紙結婚或筵開百席都是喜事一宗, 親友們只要替新娘新郎高興就是最好的禮物。眼看時下年輕人為了儲錢結婚、儲錢買愛巢、儲錢生尖子, 時間用光錢還儲不夠, 價值觀人人不同, 有人偏重物質帶來的歡愉, 有人則享受平凡帶來的喜樂, 見人見志, 沒有對錯, 我選擇了後者, 簡單就是福。 回正題: B跟C甥舅感情要好, 連我和女兒四人關係密切, 為了減輕他們婚後的負擔, Mr.B願意讓出一間客房供新人入住, 酌收租金, 待其打好經濟基礎才自行立業, 「相見好同住難」, 一屋兩伙當然會有不便, 但既然可以幫到後生, 我又可以多見女兒, 其他的互相遷就一下便無問題。 如是者, 外埠新娘由一個變兩個, 每逢family gathering我們老嫰兩對都一齊出席, 女兒作為「新抱仔」也很會逗人歡喜, 八十多歲的公公婆婆特別疼她, 他們有個習慣, 為了鼓勵各孫兒努力讀書, 每拿一個A便會奬25美元, 多拿多得, 亞洲人出名用功, 本地教學又比香港的填鴨式課程來得容易(Fresh Off The Boat的Jessica也常投訴美國功課”too easy”), 女兒經常被打賞一佰幾十塊的同時, 其他孫兒可能25元也拿不到, 看了便不是味兒, 至囡囡大學畢業, 很快又找到工作, 比起同輩懶散的老美似乎順利得多, 人家感覺又是酸溜溜, 我們只是做好本份, 沒誇口沒炫耀都招來妒忌的話, 別人的眼光可以少理, Taylor Swift都有唱,“… haters gonna hate hate hate hate …要 shake it off, shake it off …” 我不能討好全世界, 只要做好自己, 問心無愧便成, 有老公作伴, 又有女兒在身邊, 能看著她開心成長、成家立室, 於願足矣。 我的下半生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