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餐的主菜 (entrée) 通常會跟一兩款伴菜 (side dishes), 就算原本指定的伴菜是一份雜菜和一份飯, 你想改為要兩份雜菜食店都會很樂意效勞; 去快餐店買漢堡飽, 要茄汁不要芥辣或配料全免只要一塊肉又無問題; 令我不禁想起以前在香港飲飲食食都有不少特別要求, 例如: 食麵要〝走青〞, 即是不要放葱 魚蛋河要〝加腩汁〞, 即是要額外加牛腩汁 菜遠牛河要〝兜亂〞, 即是要把整碟河粉連菜連獻汁炒亂 三文治要〝烘底〞, 即是要把麵包烘過 西芹雞柳飯要〝炒底〞, 即是要將白飯底改為炒飯底 凍檸檬茶要〝少甜〞, 即是要放少一些糖水 咖啡要 〝飛沙走石〞, 即是不要糖不要奶=齋啡 奶茶要〝茶走〞, 即是不落砂糖, 只落煉奶 汽水要〝走冰〞, 就即是不要冰啦 以上的柯打方法看似挑剔, 但我覺得對食有要求是應該的。 在美國的食肆, 侍應會不厭其煩地查詢客人: Is everything ok? How’s the food? 等等, 確保客人滿意, 如遇到有不滿的地方, 便即時補救; 好像我去鋸扒喜歡要rare, 肉的表面要有火熱的烤痕, 裏面還是紅紅的我就最like, 可惜很多時食店都掌握不好, 烤過了時, 每次通知侍應, 他們都會連聲抱歉並即時下單重煮, 務求挽回客人的信心。 有一次我們一大班人去開餐, 十一個人裏面六個柯打都做不好, 不是魚太生, 就是牛扒太熟, 換了一次是好了一點點, 但都不是100%滿意, 經理不斷道歉都不止, 最後免收那六個餐兼每人送了一張餐廳禮劵, 你說當時又怎能太生氣呢? 至於用完禮劵會不會再光顧 … 就要留待下回分曉。 Instagram: @hongkongerinusa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erin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