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來到工作假期,你時常都要獨個兒作出很多很多的選擇。 因為信息成本(information cost),你永遠都不能完全掌握所有選項的利與弊。你會害怕你決擇錯誤。 學生時代學會了的經濟理論 -「機會成本」就成了我苦惱時的明燈。 「機會成本」這概念有3大要點(引用自维基百科) 1. 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 2. 機會成本必須是指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一個項目 3. 沉沒成本不是機會成本 很難明白?就等我解釋一下吧! 1. 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 你不可能達成(或是以為不能達成)的東西,你就不會選擇吧! 那些項目不能視之為成本(cost)。 例:工作假期計劃只限18-30歲的年青人參加。如果你31歲了,卻想在澳洲生活一段長時間,工作假期不再是你可選擇的項目,它已不是你的機會成本。 2. 機會成本必須是指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一個項目 當中「收益」(原文應該是Value) 應翻譯成價值比較合適。因成本不是單指於金錢方面。健康,信譽等東西都有其無型的價值。 「最高」的意思是你把可選擇的項目依你的偏好進行排列。 因資源有限(你的金錢,你的能力,你的體力),身上只有100AUD 的我如不買價值100AUD 的歌劇魅影入場票,最多只能買一張價值100AUD 前往凱恩斯的機票或參加價值100AUD 的巴羅沙谷(Barossa Valley)一天遊。決不可同時參加吧!所以。。。我失去的。。。只是對我來說價值最高的,前住凱恩斯的機票。 例:選擇工作假期的首站時很花多眼亂, 最好就是列出各城市對我吸引和不吸引的地方: 聽說 Brisbane 街頭賣藝的收入很不錯。 聽說Perth 容易找工作,往Perth的機票價錢也最平易。 聽說Adelaide 5月時會有有搖搖比賽 聽就Alice Spring工作的薪水很高,也很易找工作, 不過當地沒有娛樂 聽說Tasmania風景如畫,也有很多農場工作機會。 很多很多的聽說, 工作機會?治安?娛樂? 對我來說,我最關注的,是街頭賣藝和一年一度的澳洲搖搖賽。所以, 我真的要作出決擇的,是去Brisbane還是去Adelaide。 之後, 再專注搜集它們的資訊,比較它們的在我心中的「價值」。 Adelaide成了我的首站。 * 「價值」不在於你列出來的優點多寡,往往在於它們在你心中的分量。 3. 沉沒成本不是機會成本 人生不能回帶,錯過了機會,往往都不可再次重來。過去的,已成了你的沉沒成本,那已不是現在的你的機會成本(因你已失去了那次機會) 例: Melbourne Royal Show 和 Perth Royal Show 舉辦的的時間很近,你想在皇家秀工作,那你就只能二選一。你到了Melbourne Royal Show 工作,但那段時間的天氣壞極了,在室外工作風吹雨打,工時又少。你後悔當時沒有去Perth。可是,那已是你的沉沒成本,因你現在去Perth已不能再在Royal Show 找到工作,它已不是現在的你的機會成本了。 所以作出選擇時, 先想想自已的目標是什麼,根據個人愛惡把可選項目列出、比較, 選出你心目中的「最好」。做出一個無悔的選擇。住住,作出好的選擇不是因為人去我去,住住照著自己的心走,才是最好的選擇。 ================= 我在澳洲賣藝的經歷: http://iamhkyoyowing.blogspot.hk/2013/07/hkyoyowing.book.html My Busking Vide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mdDrRGR7JA&feature=share&list 我的facebook group: https://www.facebook.com/hkyoyowing.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