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iHerb箱中有這個——Diva Cup。 記得第一次在澳洲過夏天,中午氣溫高達40度,每一日都是香港沒法見到的藍天白雲,太陽未落山的話根本不想出街,迫於無奈才會在超市關門前進去買on-the-list的必需品。這種天氣在生理期間就更難受,有一日,我終於無法忍受M巾帶來的黏和濕,甚至皮膚敏感,於是買了人生第一盒tampon。 在香港,用tampon的女仔始終不多,不少女仔聽到更一臉尷尬,所以我身邊都沒有朋友懂得用tampon,於是我決定問全能的Google大神 (當年的Facebook只用作種花養魚,並未發現到可以問問題的境界)。順帶一提,澳洲tampon的選擇真的比較多,包裝得似糖果一般花巧,放在手袋即使被看見也沒有尷尬,相對地pads的種類很少,用的人不多,款式也較古老。斷估不到有同樣問題的人都幾多,不論中英文,一search立即有不少教學網頁,而且圖文並茂,再加上不同牌子的比較。 網上説初學者要先掌握到放入的位置,而且很多時候會因為害怕而放不夠入,最好由有導管的入手,不過大多數澳洲女仔都是用tampon的老手,所以我沒有見過有導管的設計,於是我買了mini size來試,因為我覺得細一點的話成功的機會也大一點。 印象中我浪費了3條tampon才成功找到那個「最佳位置」。那時第一個感覺是:可惡!!!本小姐生活了這麼多年,竟然從來沒有人告訴我用tampon的感覺如此美好,不怕漏、不怕黏、又可以去跳舞和運動(如果有力氣的話),而且因為直接吸收的關係,生理期縮短,於是我立即介紹給身邊的朋友。 在search的同時,我找到英國的Mooncup,一隻放在體內收集經血的silicone杯,好處是環保,保養得宜可用5至10年,每次放在體內可長達12小時,不用製造大量垃圾。此外,月經杯只是承載經血,沒有吸收力,因此不似pads和tampon般有機會引致TSS(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當我更深入去search時,對它的興趣更大,原來我們平日用的pads和tampon之所以如此潔白,是因為用了漂白劑,而有研究指出漂白劑有可能是導致經痛的誘因之一,我有強烈的經痛困擾,哪怕只有減少十分一我都想試。 壞處是:只可網購,和價錢較貴,於是當時還是學生的我沒有辦法嘗試。後來我就忘記了這回事,直到幾個月前想找organic物料做的tampon,發現了Diva cup,才醒起有這個東西。 收到的時候嚇了一跳,怎麼細size都如此大個呢!Anyway,已經買了,無論如何都要一試,終於等到這個月生理期,沖涼後把杯子對折嘗試,可是各種姿勢過後都無辦法進去,而且silicone很有彈性,我還未完全放進,杯口已彈開,由於趕着返工只好留待晚上再試,但已經充滿挫敗感,生理期已經令人抑鬱,而我只不過想上洗手間時不用忙着清理而製造一埋沾滿鮮血的紙巾吧。 Google仍然是我的好朋友,假如他可以在我輸入正體中文時自動filter走殘體字的話就更好,anyway,我再search別人怎麼fold up月經杯,然後發現了punch down fold,在杯緣向內按令到杯口折成最小size,一下就成功了,為甚麼我之前想不到呢? 除了上述提到的Moon cup和Diva cup,網上還有不同牌子可以比較和選擇,原來杯杯最早在1937年已經存在,可惜沒有流行,直到1987年才由美國的The Keeper大量生產。不流行是否因為屬於life-long product,不能營造商機,要知道女性衞生用品可是賺錢商品,為了尋找不漏不敏感的pads,女人是很願意付出的。假如女性都接受這種可重用5至10年的商品,那賺少了錢的就不只一兩間公司,而是包含製造、研究、廣告、運輸在內的整個production chain了。 只好説:不流行,好正常。 love and light, pand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