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涵蓋全港五分之一有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轄下的效率促進辦公室負責支援的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於2020年開始與樂施會攜手合作,推動全港首個「按效益付費」項目「從起步開始-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計劃」,計劃旨在協助幼稚園非華語學生提高中文水平和學習動機,以及提升幼稚園老師教導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能力,從而為紓緩非華語學生的貧窮和社會孤立問題,發揮長遠的作用。計劃開展首兩年,已涵蓋了本港超過70間有錄取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佔全港同類的幼稚園約五分之一,合共支援了1,200多名非華語學生及160多名教師。 多元化教學加強學習中文能力 協助少數族裔融入華語社群生活位於元朗的天純幼稚園是此計劃的種子學校,五歲巴基斯坦裔小朋友Soha正就讀該幼稚園。 Soha爸爸笑言,自參與計劃後,Soha的中文水平提升了不少,尤其是讀及寫,現在去到餐廳,有時反而是女兒「睇餐牌幫我order,就如我的小老師一樣」。 Soha爸爸續說,少數族裔與華裔在文化上存有差異,而計劃最重要的地方是協助Soha及其他非華語學生,在參與計劃後產生興趣去學習中文,能夠與老師、本地學生溝通,更能夠融入華語社群的生活。 樂施會是負責計劃推展的機構,其總裁曾迦慧指出:「現時香港差不多每三名南亞裔兒童當中,便有一個生活在貧窮線下。少數族裔貧窮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中文程度不足,以致影響升學及就業的機會。故此,我們認為為非華語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提供更適切的中文教育,長遠有助提高他們的競爭力,助人自助,脫離貧窮。」 全港首創「動態增潤課學習模式」 教授非華語學生成效倍增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及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是此支援計劃的主要合作伙伴,負責課程、教學方法、教材設計、成效評估及教師培訓。該中文支援計劃的特色是涵蓋「動態增潤課學習模式」、推動「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採用「課程與教學領導培訓模式」培訓老師、針對非華語幼兒的學習需要而設計多元教材、發展網上學習社群平台、舉辦研討會與工作坊等,以切合非華語學生、幼稚園、教師和家長的需要。 「動態增潤課學習模式」為全港首創教授非華語學生的課程和教學法,計劃下的老師直接到4間「種子學校」授課,於上課時間提供小組和個人的增潤學習支援,讓非華語學生返回主流課堂時更有自信和投入地參與學習活動,更容易掌握課堂內容。計劃開展至今兩年,樂施會指出種子學校的非華語學生的中文程度有顯著進步,比較學生「前期測試」及「後期測試」的總分數,低班非華語生在中文字發音方面的評估分數提升逾6倍,聯想字方面亦有超過6.5倍的進步,平均總分提高接近一倍,學習成果甚佳。而高班非華語生同樣在發音和聯想字方面進步顯著,評估分數均有超過一倍的增幅。此外,老師接受「課程與教學領導培訓模式」形式培訓後的教學水平得到顯著的進步,其效應值(effect size)達至3.15,屬極高水平。 仁愛堂葉德海幼稚園是計劃下其中一間網絡學校,已接受了兩年支援,該幼稚園何彩燕校長表示,幼稚園階段是兒童學習語言的黃金期,但非華語學生一般學習中文能力較弱,傳統的教學方式及課程亦未必適合他們學習。「從起步開始-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計劃」的專家團隊會到網絡學校,為教師提供充足培訓,製作切合非華語學生學習需要的教材,相比以往費時去搜集資料及整理教材,教師可以「一拎起教材就去教書」。「按效益付費」資助模式 締造更深遠的社會效益社創基金以「按效益付費」的資助模式推動「從起步開始-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計劃」。社創基金專責小組主席李正儀博士表示:「我們會不斷探索新的資助模式,亦會學習新的社會創新經驗,並將它引入香港轉化成為適合本地的新的資助模式。社創基金近年積極推動『按效益付費』模式在香港發展,希望透過引入政府以外的資源,包括資金、知識、能力、網絡等共同推動社會創新,並同時提供予投資者具深遠社會效益的另類投資選擇。」 跟以補助金資助(Grant)模式比較,以「按效益付費」模式資助項目的最大特色在於引入投資者分擔項目成效的風險。就以「從起步開始 – 幼稚園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支援計劃」為例,在推展期間所需的資金全數由投資者,包括伍絜宜慈善基金、利希慎基金及樂施會提供,社創基金作為委聘方,會在項目達致雙方事前已同意的成效水平時向項目提供資助,若項目成效理想,投資者將額外獲得項目成本以外的回報。相關做法為不同持份者提供更大誘因去提升服務成效,比較傳統購買服務模式能產生更大效益予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