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 對不少人來說是陌生且神秘。 當我向身邊人說要到緬甸旅遊時, 大家的反應都是 「下,很危險架」、「做咩去咁落後的地方?」、「你去短宣呀?」 首先,緬甸實在與危險扯不太上邊。說她落後嘛, 我想純撲是個更好的形容詞。 至於去緬甸的原因,是要看看媽媽的家鄉(按:媽媽是緬甸的華僑),和參加表哥的婚禮。 還有就是, 離開一下令人窒息的香港, 讓身體和大腦放一放假。 仰光公園景色 十二月十八日,一行五人乘坐港龍直航機前往緬甸仰光。* 到達仰光時是當地時間十一時四十五分(按:當地時差慢香港一個半小時)。 仰光機場,比想像中有規模和秩序。雖然地方比不上其他國際機場,但至少都井然有序。 出到機場,第一個印象就是混亂的交通和暴燥的人。 在機場外面有私家車的士貨車,全都塞在一起。有幾個人像是嗌交地指手劃腳,聽起來很勞氣。 後來才知道他們只是在指揮交通,叫得大聲是為了讓車內的司機聽到指示。 緬甸機場入境表 豬屎時間VS豬肚時間 在酒店休息一晚,第二早八時起來食早餐。媽媽帶我們到附近的TEASHOP食當地早餐。 到了發現很多麵食已售罄。搞什麼, 才剛八時就售罄? 做什麼生意呢? 原來緬甸人作息時間比香港人都更早,他們都習慣六時起床。 媽媽說,小時候如果想食豬肚得在七時以前起床去買,假如遲過七時,真的只有豬屎。 現在我們八時才到這裡,難怪連豬屎都無得食。 當地茶店 仰光作為緬甸首都多年**, 市面上都很井井有條。 有交通燈, 畫了行車線的馬路, 讓行人過路的斑馬線。 這些看似很基本的設備, 在離開仰光之外的城市是少之有少。 在我們這些香港人眼中算不上繁華, 倒有點像十多年前的廣州。 期間表姐說道這裡比起十年前她到訪十分不同。基建完善了很多, 多了很多商場。 最大的分別, 是馬路上摩托車的數量大減, 取以代之是外國進口的房車。 可想而知這十年間, 這個國家經濟發展之快, 不禁在想像這個城市再十年後會成為什麼模樣。 仰光市面上還有一個特色, 就是走幾步就會看見一個佛寺, 或是佛塔。 這其實不限於仰光, 之後我走過的地方, 不論是貧窮的小鎮, 或是偏遠的郊區 (不錯, 是只有野草, 了無人煙的郊區), 都總是有佛寺/佛塔, 而且是金碧輝煌的佛寺/佛塔。 有趣的是, 這些金碧輝煌的佛寺/佛塔 旁邊往往是破舊的木屋, 或是日久失收的民居。 這裡的人即使食不飽, 穿不暖, 還是誠心的捐獻, 把真金金泊貼到金塔上。 這種對宗教的熱誠, 是外人不能明白的。 大金塔 緬甸一個最著名的景點, 在postcard上一定能找到的大金塔, 是當地人其中一個對宗教熱誠的表現。 宏偉 金碧輝煌也不足以形容。當地信眾敬虔的捐獻, 成就了今天這座宏偉的金塔。 站在大金塔前, 彷彿看見了這個國家對宗教的尊祟, 讓人不禁生出敬畏之情。 大金塔只向外國遊客收取入場費, 因為對當地人來說, 這裡是他們敬拜佛的地方。 而在金塔內真的不乏誠心參拜的當地人, 也有和尚在當中講論。 對我們這些遊客來說, 這可能只是一個旅遊書所說必到的景點, 但對當地人來說, 這是個尊尚無比的聖地。 想到這裡, 也覺得高舉著相機的自己有些不敬。 圍著大金塔有八個小佛像供人禮佛, 分別代別一星期的七天。 讓在一星期該天出生的人參拜。星期一出生就去禮星期一的佛, 如此類推。 第八個是讓不知道自己星期幾出生的人禮佛。人人有份, 永不落空。 筆者觀看當中除了有當地人參拜, 也不乏外國人在當中感受禮佛的習俗。 大金塔 僑裝緬人 以上提到大金塔只向外國遊客收取入場費, 由於我娘是緬甸華僑, 精通緬文, 所以就免收入場費。 問題就落了在我們這幾個徹頭徹尾的「港女」身上。 為了避過八千緬幣(約八元美金)的入場費, 我們放下相機, 脫下波鞋*** 穿了當地人的沙龍 (男女都穿著的「長裙」), 加上筆者本人膚色較健康, 混成當地人也似模似樣。 娘為了增強可信性, 教了我兩句緬文來打發前來challenge的人 「ba呢, mud-de-bu」= 咩呀, 我唔知 可惜, 這句話還沒有使用, 我們已被識穿, 乖乖地交了八千入場費。 註1*港龍在今年9月終於開了來往香港和仰光的直航線,一星期4班機, 晚機出發, 凌晨機回程。機程大概三小時。大大省卻了轉機訓機場的時間, 對於一眾想探索緬甸這個神秘國家的旅行者實是美事。 註2**緬甸於2005年11月6日從仰光遷都,2006年軍人節正式宣佈新都名為Nay Pyi Daw。位於彬馬那西邊附近。但由於新首都位於緬甸內陸深處, 交通基建皆仍在發展階段, 仰光仍是緬甸的經濟中心。我問娘為什麼要遷都, 娘說因為怕美國佬攻打.... 註3***緬甸所有佛寺/佛塔都禁止遊人穿鞋入內, 以表對佛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