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婆在一九三0年出生於當時的一個地主家庭。 那是一個盲婚啞嫁的年代。孩子未出世父母已經為他們找好門當戶對的另一半,根本沒有甚麼喜歡不喜歡。外婆那個指腹為婚的丈夫便是出身在一個資本家家庭。 雖然婆婆是地主出身,但由於她的母親早逝,加上父親是國民黨軍官,經常不在家,所以身為家中長女的她只得輟學留在家中幫忙,與年邁的嫲嫲一起照顧兩個弟弟。因此婆婆只有小學的教育程度,相反她的丈夫則在當時海口唯一的一所大學內讀書,是一位高材生。 那時候,想遇到個好歸宿總要靠點運氣,要遇到一個相愛的人更是萬中無一。 我婆婆則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她那丈夫是全城出了名的好人,不但家境好,人也好,而且長得帥,又有學識。婆婆說,當她到了十九歲對方仍未提親時,心想也許這頭親事是不成的了,因為她身邊幾個好朋友、姐妹都被毀了婚約,說是男方要爭取自由戀愛。 怎料二十歲那年,對方提親了。更大鑼大鼓,用大紅花橋來迎娶婆婆,場面非常浩蕩,很像在電影裡看到的畫面。 四十年代普通百姓的結婚照(Photo from google) 洞房花燭之夜,我婆婆和她的丈夫沒有行夫妻之禮,反而是促膝談心。婆婆對他說,見他久久未來提親,以為他不想和她結婚了。他說,怎會呢,全村的人都說你很好,能娶到你是我的福氣。那天晚上,他說說他學校的事,她又說說她家裡的事,聊著聊著便天光了。 當時的女孩在出嫁後只能留在男家數天便要回娘家,之後便要待男家派人去接才能再到夫家去。新婚那幾天過得很快,婆婆要回娘家了...... 四十年代海口街頭照(Photo from google)